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是天赋还是努力?选择还是运气?基因还是能力?这些答案似乎都没错。但是,问题是,当你面对一个同样原始能力,没有优越背景,天赋不差,机会比你少的人,为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是天赋还是努力?选择还是运气?基因还是能力?这些答案似乎都没错。
但是,问题是,当你面对一个同样原始能力,没有优越背景,天赋不差,机会比你少的人,为什么他现在的成就比你高10倍甚至几十倍?
这个疑问伴随了我很久,直到前天,我终于从一个老朋友那里找到了答案。
他是我北大的同学,比我大几岁,但是和我同级,因为是退役军人研究生。
用他的话说,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村。无论是他的才华,还是他的成长背景,都与“优越感”二字无关,即使在人群中也很难被发现。
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懂得“跟风”。
他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在寻求改变。这并不代表他情商高。相反,他话不多。即使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也从不自觉地进行任何主动的社交。
坦白说,他刚创业的时候,身边很多人和我一样。他们没觉得他能做多少,也没觉得他有什么超出常人的能力。
但是直到前天我和他聊了3个小时,才发现我们之间的差距已经不是10倍了。
首先,这种差距体现在职业生涯的格局上。
现在他经营着一家年收入几个亿现金的公司,利润率在50%以上(别想了,绝对是阳光业务),但是五六百人的关键规模,从来没有投入过一毛钱。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有大把的时间,或者至少看起来是“闲的”。
其次,如果单纯是大事业,我觉得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有钱的企业家很多,屌丝逆袭的故事比比皆是。
真正让我震惊,甚至有点焦虑的,不是他的努力和能力,而是他甩我十条街的思维模式。
换句话说,我的成长路径是“线性”的,而他的成长路径是“指数”的。
我之前一直在想,我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教室认识同样的人,他可能没有我“聪明”。为什么他能积累更多的势能?
现在我恍然大悟,所谓“一万小时”背后的专注理论,只能帮助你在原有的赛道上比周围的人更优秀,却无法帮助你在平行比赛中实现“裂变式成长”。
比如这个同学创业的时候,我毕业后去做广告设计。我每天努力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两年多累计10000小时,但收入只从四位数变成了五位数。
同时我那个同学当时也不比我强。他成家了还要带宝宝,压力负担比我还大。他做的也是广告,只不过是在当时刚刚兴起的微博里,靠运营账号收入比我好不了多少。
但你要知道,趋势的力量永远不会在当下显现,一般会在未来3~5年显现。
现在,我们已经毕业七年了。途中换了三个领域,才最终扎根现在的行业。但他一直被“内容风口”推着走,结果我们之间被“天时”拉开了巨大的鸿沟。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天看来并不成立。
这个时代最厉害的是“天气”,天气就是趋势。只有趋势才能带来最具爆发力、杀伤力和指数级的增长。
/01/真正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是指数增长
我们来回答另一个问题:10年后你会值多少钱?
显然,这个问题很难预测,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判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什么时候会发生。
但是,如果你真的试着去思考这个问题,大部分答案很可能都是基于你目前的能力和资源。
就像你现在的年薪10万,也许你会猜测未来你会再年薪10万,也许十年后你会年薪110万。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本身没有对错。
线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我认知的思维方式。比如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你想大10%,你可以通过努力得到。
相反,如果你想增长10倍甚至100倍,那么你就要摆脱这种线性增长,让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种叫做“指数级”的增长模式。
那么到底什么是“指数级增长”呢?
比如说。假设你走在一条路上,每走一步可以走1m的距离。你走了6步,代表你前进了6米,然后你又走了24步,所以离原点30米。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让你走多远,这简直就是线性增长。
现在,请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把自己每一步的距离增加一倍(不管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6步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当你走完30步,猜猜你走了多远?
答案是10亿米,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线性增长是有限的,因为单靠个人或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而指数级的增长是爆发性的,它会把你拖向一个你甚至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原理很简单,但一个人要想实现指数级增长,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02/所谓“顺势而为”,就是在确定的大方向上求概率
记得几年前,我做了一个针对特定人群的在线培训产品。试运行了一段时间,觉得用户粘度和利润不错,就想复制一下。
于是,我兴奋地找到了一个做投资人的朋友,充分阐述了我的创业想法。
没想到,我还没说完,他就插了一句话:“这个东西的市场潜力太小,无法想象空。如果真的感兴趣,可以把它做得‘小而美’,但不投资也会感兴趣。”
一开始觉得这个朋友真的很有意思,后来冷静一想才发现很多以前没考虑过的问题。
其实我们做的一切都和投资一样。要想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重点不在于我们能力有多大,做事有多出色,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懂得“顺势而为,奋发有为”。
这就好比有一次,雷军对傅盛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其实本质不在于你有多强,而在于你要顺势而为,推万仞之上千里之石。”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无法跨越平台的优势;平台的能量再大,也抵挡不了潮流的力量。
比如我这位同学,他在回顾总结自己的成功时,从来不谈自己的能力,而是把自己成功的“运气”归功于潜力,说自己善于利用和适应那些已经形成的“潜力”。
比如他早期做内容提供商创业的时候,微博热的时候做微博,微信热的时候做微信。现在Tik Tok、阿Aauto Quicker和小红书很火,所以他做短视频。
在他看来,无论他的团队能力有多大,都比花几十亿、几十亿在平台上做一件事要好。他总结,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找到平台上涨的机会,然后顺势爆发。
从个人角度:是选择自己擅长的,还是“混”进一个好的行业来适应环境?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这篇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给出答案了。
相对于自己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增加自己成功概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先跳入趋势,然后用大方向的确定性来抵御自己小波动的不确定性。
这就像《孙子兵法》一书中描述的一段话。“凡善战者,必谋其势,不择他人;所以可以选人,顺势而为。”
/03/善于把握趋势的人,思维往往“有限多元”
前阵子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说了一句话:
“在这个时代,如果有人自称是‘专家’,他一定是在装什么;如果你听他说别人是‘外行’,那一定是有些人看不起别人。”
我觉得这句话既好笑又中肯。
因为在我个人看来,有些“专家”往往就是那些告诉你这不可能的人。
然而,趋势往往有不可测量的未知因素。当你听到有些人习惯了“绝对”、“一定”、“必然”这些词,你就要开始警惕了。
另一方面,真正能把握趋势的人,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被单一的专业规则和思维方式所局限。
我称之为“有限多元主义”,即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规则,但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
比如腾讯,之前有一篇文章《腾讯没有梦想》,指出腾讯不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投资公司。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表象,是障眼法。
目前没有不投资的互联网巨头。投资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股价,更是一种填补生态短板的手段。
所以腾讯本质上是一家技术产品驱动的公司。虽然它也需要通过投资布局生态,但你没见过腾讯全身心投入重工业、制造业或者房地产吧?
所以,“顺势而为”就是不能被过去的经验束缚,不能被现有的资源所困。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一种“有限多元”的思维方式,即先确定一条轨迹,然后不断换道。
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弯道超车”,真正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04/机会从来不会自己消失,而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而错失
经常听人说:“为什么机会总是这么不公平?”这句话完全被误解了。
机会永远不会挑三拣四,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对你消失。
比如有一个故事,很多人一定听过:
一个富商来到一个小岛上度假,雇了岛上的一个渔夫做导游。
过了几天,商人发现渔夫很勤奋,就奖励了他一笔钱,说:“你为什么不用这笔钱买一艘渔船,这样你就可以多捕些鱼,多挣些钱。”
渔夫听了,说:“然后呢?”
“这样你就可以用赚来的钱买第二艘和第三艘渔船……然后拥有自己的舰队。”
“然后呢?”渔夫不耐烦地问。
“然后,你可以像我一样,每年在岛上悠闲地度假一个月,享受生活。”
渔夫喝了一小口,回答商人说:“但是现在我每天都在享受这个岛上的生活。”
说完,两个人沉默了。最后,这位商人在离开前留下了一句话:“也许,你认为你已经在这个岛上度过了你的假期,但这种生活对我来说只是一年中的一小部分。”
这个故事在很多文章里都出现过,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谈到商人的最后一句话。
换句话说,渔夫每天看似过着假期的“理想生活”,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出任何主动的选择。他没有未来抗风险的能力。
俗话说不进则退。无论是小到个人,大到企业,趋势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我们无法人为改变的,而且会反复。
比如工业革命让一些效率低下的人失业;互联网的演进让很多传统企业濒临破产;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又让更多的人感到岌岌可危,甚至焦虑……
所以,所谓的机遇和趋势,不在于你怎么理解,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有改变的勇气。
很多时候,即使机会来了,如果你执着于现状,你也很可能躲在原来的舒适区里。
比如升职后应该选择没日没夜的工作,还是留在熟悉的岗位?
比如,是应该直面创业的机遇和风险,还是等着朝九晚五年底加薪?
比如,我们是应该接受艰难的业务发展,还是应该在自己面前保留一亩三分地?
如果趋势是每个人的机会,那么机会永远不会偏向任何一个人。但是,如果你想把握它,你必须始终表现出迎接它和跟随趋势的勇气。
那么,回过头来看,如何才能拉开两个能力相近的人之间的差距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学会掌握一种“指数思维”,即从概率论的角度,从你过去的5-10年中寻找未来5-10年的规律,认清人生的大方向,用趋势的不可逆性来抵御个人风险的不确定性。
毕竟不管你是创业还是混职场,不管你面对的是市场还是公司,努力是基本条件,并不是取胜的关键,因为真正的机会总是在趋势中上演的。
所以,一个人要想在未来实现爆发式增长,就得掌握“指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