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党和国家将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创新、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重大任务上付出更大努力。同时,科技创新发展的六大最新发展趋势也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趋势一:以国家实验室为标志的创新平台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将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国家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在新兴前沿领域和中国特色优势领域建设一批团队强、水平高、学科交叉全面的国家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应在着眼于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的基础上,为国家乃至全球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其研究领域在整合多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事实上,科技部从2000年就开始试点国家实验室,但很多实验室长期处于筹备或试点阶段,直到2020年我国才成功建立第一批国家实验室。
除了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2021年完善创新基地布局。主要包括:优化升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和新型R&D机构发展。最近,科技部启动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该中心分为综合型和领域型创新中心。综合创新中心专注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区域需求或领域,领域创新中心解决“卡脖子”
和“长板”技术,并提出了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重点任务。
发展新的研究机构,人才是关键。我们不仅需要一批战略领军科学家,更需要一批青年科研人才来支撑重大科研任务的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研究机构的布局和建设,必将提供众多科研岗位,吸引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将成为我国科研领域的国之利器,也将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实现人生价值的精彩舞台。在国航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青年科研人员的特点非常鲜明,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广大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博士生要准确把握机遇,投身新的科研机构,积极投身科研领域,为波澜壮阔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科技创新中成就自己的人生辉煌。
趋势二:民生科技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疾病防治等民生科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越来越重视疾病防治的攻关,包括重大脑部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癌症的临床医学与健康、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等。以疾病防控为代表的民生科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简单来说,民生是指民生和生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食品安全卫生、人口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近年来,食品安全、医疗保健等问题日益突出。改善和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服务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民生技术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民生空发展空间巨大,需求旺盛,前景广阔。它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有助于孕育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就业。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加强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同、能力准备和机遇把握,努力在民生科技领域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命运共担。
趋势三: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上海怀柔、大湾区张江、安徽合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新时期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或地区)。他们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科技创新也是实现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枢纽,对撬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的引领作用,可以形成不同区域的新竞争优势。
国际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了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和流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如重庆、成都在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布局西部科学城(重庆),引进100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全球设立R&D机构。2021年4月23日,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技中心揭牌。预计将建立一个300人的R&D核心团队。还成立了重庆良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三航先进材料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创新人才超过1000人,其中院士团队11个,博士近400人。从长远来看,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必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热土。
趋势四: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要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各类创新要素,集中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有条件的企业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联合转制科研院所成立行业研究院,或依托产业集群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政府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旨在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可以带动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在大企业的支持和引导下实现技术创新,支持其成长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创新联合体可以有效统筹产业上下游创新资源,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技术、关键基础材料等一批“瓶颈”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型企业的融合创新。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的有效载体。企业R&D机构也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就业的重要领域。或者龙头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所或实验室,专注于企业的关键技术,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产业升级和产业更新,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例如,山东省于2019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型工业企业R&D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底,实现大型工业企业R&D机构全覆盖,其中20%的大型工业企业要建立国家R&D创新平台,50%的大型工业企业要有省级以上R&D创新平台。近年来,企业R&D机构也成为吸引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趋势五: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科技开放合作。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是大势所趋。越是面对封锁,越是不能搞自我孤立,自我孤立。相反,我们应该实施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利的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战略,使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展望未来,中国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要措施包括:积极设计并率先启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研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国际科技组织来华设立,支持外国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美应避免陷入针锋相对的恶性竞争。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以专注于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和人类重大疾病。中国应始终坚持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构建多元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和多元包容的人文环境。
科技创新全球合作要求科研人员具备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国际格局,具备积极参与国际科研竞争、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素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设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也为科研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校毕业生也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趋势,适应我国科技创新参与全球竞争的时代要求。
趋势六:更加重视基础研究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完善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国家将大幅增加投入,2021年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资金使用自主权政策,优化项目申报、评审、资金管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消除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让他们沉下心来投身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基础研究经费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和“战略投资”,不应仅仅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应探索经费的“多元投入”。2021年初,上海市科委与联合电影集团联合设立“探索者计划”,拉开了上海探索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的序幕。建议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与地方政府设立区域创新联合基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设立科技计划、加大对企业投资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支持基础研究相关捐赠享受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
总之,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已进入后疫情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这进一步凸显了加快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下好棋、掌握主动,把竞争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重塑我国未来发展和竞争新优势。只有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才能使国内宏观周期活力更强,塑造更多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创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只要坚持科技创新的“中国自信”,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发挥大国优势,中国的科技创新一定会行稳致远,当代青年科研人才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