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挤掉了百度,按照最新市值,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地位又要重新排列了。由此,互联网亿万富豪排名也有变化。中国的互联网地位又要洗牌了北京时间8月31日,美股休市,中概股涨跌互现
拼多多挤掉了百度,按照最新市值,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地位又要重新排列了。由此,互联网亿万富豪排名也有变化。
中国的互联网地位又要洗牌了
北京时间8月31日,美股休市,中概股涨跌互现。拼多多收盘下跌2.5%,至32.77美元/股,股价从历史高点回吐,总市值380亿美元。
可以看到,截至本周五(北京时间8月31日)美股收盘,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互联网公司是阿里巴巴集团,周五上涨1.28%,至175.03美元/股,总市值4557.03亿美元;其次是腾讯,市值3.1万亿港元(约3951亿美元);美团市值4307.41亿港元(约合549.3亿美元),排名第三;JD.COM市值444.96亿美元,排名第四;拼多多市值380亿美元,排名第五;百度收盘微跌,市值364.12亿美元,排名第六。
此外,其他几家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包括小米集团、网易、360和腾讯音乐。
在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上,拼多多一度超越JD.COM,然后“挤掉”百度,位列前五。不过,随着股价的调整,JD.COM的最新市值差仍不到60亿美元。
近年来,百度的市值已经被美团、JD.COM和网易超越。近期拼多多股价持续飙升,导致其市值增加。得益于公司8月21日的季度财报,自财报发布至本周五收盘,拼多多股价累计涨幅超过26%。。
相比之下,百度第一季度出现亏损和高层迭代,第二季度虽然扭亏为盈,但净利润为2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62%。百度解释称,净利润下滑主要受爱奇艺、智能硬件成本上升、云商投入、流量获取成本等多重叠加影响。
拼多多于2018年7月在美股上市。这个饱受质疑的平台上线上市,只用了三年时间。上市仅一年,拼多多市值就超过百度,跻身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前六。
可以看到,在中国市值前十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平台经济优势明显,电商占了三席。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人口基数大,消费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刚性,消费也在拉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新兴的互联网消费公司则以效率创新、更好体验、更高性价比的服务为手段,瞄准广大用户需求的快速上升;相比之下,一些科技型公司,比如百度,虽然也在投入AI和无人驾驶的研发,但真正释放其经济价值还需要时间。
黄征跃居互联网富豪榜前三名
随着拼多多的效率和市值迅速飙升,创始人黄征也备受关注。虽然他的风格格外低调,但黄征仍有许多故事要向外界传播。
18岁从家乡杭州的外国语学校保送到浙江大学计算机实验班,期间帮助网易丁磊解决技术问题;24岁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咨询了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和投资界的传奇人物段永平,并和他一起参加巴菲特的午餐后,他加入了谷歌。2006年,26岁的黄征回到中国,和李开复一起成立了谷歌中国办公室。2007年离开谷歌,创业,实现财务自由。
之后,黄征先后在杭创办电子商务运营公司、游戏公司;2015年4月,我们建立了社交电子商务的新模式。2016年9月,拼多多和拼多多宣布合并,黄征担任新公司董事长兼CEO2018年7月,拼多多在美股上市。上市前两个月,拼多多拿到了腾讯的投资。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黄征持有拼多多44.6%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
根据福布斯的实时数据,黄征的净资产也上升了。2018年,黄征以90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12位。截至8月30日晚,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显示,黄征的财富达到17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63位,在中国互联网亿万富豪中排名第三。马云和马花藤分别以379亿美元和368亿美元排名第一和第二。
根据榜单,中国大陆前十大富豪分别是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集团的马、恒大集团的许家印、美的集团的何享健、碧桂园集团的杨、万达集团的王健林、拼多多的、的、网易的丁磊和顺丰控股的王卫(143亿美元)。其中有三位房地产企业负责人,五位互联网巨头创始人。
拼多多要做中国的“网络版好市多”?
从本周开始,Costco在中国闵行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吸引消费者抢购商品。
Costco的付费会员制度、低价路线、YEATION的优秀产品、严格控制利润率、无理由退货等增值服务被认为是中国零售业的一场革命,引起热议。
有趣的是,Costco和它的模式在中国也有很多粉丝。名优产品的创始人叶国富公开表示,他将好市多视为自己的“导师”。此外,小米创始人雷军、拼多多创始人黄征也对Costco赞不绝口。黄征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拼多多的终极定位是为不同的人做不同的Costco。
被外界定义为“五环外”的拼多多,在今年第二季度进攻一二线城市,成绩斐然。2019 Q2,拼多多MAU同比增长87.7%至3.66亿,环比净增7630万,创下单季度用户净增最高纪录。QuestMobile数据显示,拼多多过去一年的用户增量主要来自二线城市(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用户占比从24.2%增长至34.7%,2019年6月较2018年8月增长114.4%。黄征在业绩电话会议中介绍,一二线城市用户对GMV的贡献持续增加(从1月份的37%增加到6月份的48%)。
移动电商带来的第三波消费人口增加,可能不是下沉到四五线城镇那么简单。与消费者所在地无关,与消费效率和更高性价比的消费体验有关。
在之前的采访中,黄征提到做电子商务要找到一种商业模式,改变生产端的滞后性和高刚性规划。黄征认为,拼多多的模式与淘宝有着本质的不同。淘宝是流量的逻辑,用户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大量的SKU来满足长尾需求。拼多多算法匹配推荐给消费者,SKU有限但满足商品结构的丰富性;所以相对于前者的千人千面和个性化搜索,黄征认为拼多多可以将海量流量(用户)集中到有限的产品中,这些产品变大后可以反向订购,也就是C2M(用户直连工厂)模式,这也是沃尔玛和Costco的区别。
解码Costco,两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他们提供的产品可以看出,Costco针对的是中高收入群体,而拼多多已经逐渐渗透到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中。然而,按照年度人均客单价计算,截至2019年Q1的12个月内,拼多多平台活跃买家的年均消费已经增长至1467.5元,尽管较去年同期的762.8元增长了92%。不仅远远落后于阿里天猫,也远远落后于Costco用户。
来自好市多新零售的灵感
从年度活跃买家增长来看,2019Q2,拼多多、阿里巴巴、JD.COM分别新增3990万户、2000万户、1080万户,依然保持正增长。但从环比增速来看,有所放缓。
2017年3月阿里巴巴年度活跃买家同比增速降至7%后,逐渐回升至20%左右。得益于阿里生态其他渠道产品的开发和导流,新用户获取策略效果明显,但近期增速有所放缓。JD.COM 2018年Q3活跃买家数量甚至环比下降2.7%;拼多多的活跃买家增长率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9%下降到2019年Q1的6%。
中信建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子商务活跃买家数量逼近天花板,用户增速明显放缓;不考虑几大电商平台用户的重叠发展,从新增用户数量来看,电商主要是通过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和拓展老年用户来继续拓展用户。
数据显示,淘宝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从2017年6月的31.3%上升至2018年3月的34.3%;JD.COM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从2017年6月的17.1%上升至2018年3月的26.6%;拼多多四线及以下城市占比从2018年3月的38.4%上升至2018年8月的43.2%。
从年龄来看,31-35岁和36岁以上的淘宝用户占比分别从2017年6月的14.9%和6.6%上升至2018年8月的16.4%和9.3%;JD.COM用户年龄分布结构相对稳定;拼多多31-35岁用户占比从2018年3月的14.2%上升至2018年8月的23.7%。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退,基于MAU及活跃买家数高速增长来获取高的GMV增速的时代或许即将过去。下一步将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平台型电商如何稳住用户和商家,得学习Costco,从中寻找启示。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退,依靠MAU和活跃买家快速增长获得高GMV增长率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下一步将进入股票竞争时代。平台型电商如何稳定用户和商家,有必要学习好市多,从中寻找灵感。
名优品全球联合创始人叶国富在一篇致敬Costco的文章中表示,Costco的成功,除了会员体系、供应链、产品选择、定价等方面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和对零售本质的把握。
具体来说,Costco坚持无原则退货,采购世界各地的商品,一般以“打折套餐”的方式销售,最大化产品的性价比,给消费者“不买不亏”的极致体验:
“美国零售业的平均SKU约为14000,沃尔玛有10万多个SKU,好市多只有3700个SKU左右。比如薯片,沃尔玛的货架上摆满了好看的东西,各个品牌应有尽有。Costco一般只有2-3个品牌,而且都是厂家直接定制的大包装。SKU更少,价格区间更窄,既节省了客户选择比价的时间,也方便了库存管理。另外,大规模采购可以降低采购价格,最后,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
沃尔玛毛利25%左右,好市多不到一半,库存周期只有它的三分之二。好市多与沃尔玛门店面积相当,地板效率约为13000美元,是沃尔玛的两倍。沃尔玛每千平方米使用20-24名员工左右,而好市多只需要12-14名员工。好市多的人力效率是沃尔玛的6倍。"
因此,叶国富认为,用更少的人,更快的周转,更低的毛利,为消费者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产品,是Costco的效率,也是新零售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