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好几年没装机器了,秉承着一般不装机器,和机器战斗十年的老套路。现在我还是用I5 2320。虽然在鸡里换显卡玩特效没问题,但这几年一直没什么积蓄。不消费可以做什么?决定提
我已经好几年没装机器了,秉承着一般不装机器,和机器战斗十年的老套路。现在我还是用I5 2320。虽然在鸡里换显卡玩特效没问题,但这几年一直没什么积蓄。不消费可以做什么?决定提前2年存机!我在研究停机前是个小白(虽然我现在还是个小白),但是我爱好研究。经过大量时间的研究,我可以出来写经验贴给学妹小白指路了。以下都是个人总结经验,难免有疏漏。欢迎喜欢讨论的朋友和老板在评论区进行指正和补充。我很感激。
那时候升级老平台,花了439块买了入门级的120G固态硬盘,再看看现在的50分1G固态,心里凉透了。面对这个老平台,我决定再存一个新机。在硬盘和内存的历史低点和618的强势介入下,我决定开始救机或者先从SSD和内存入手。经过几天的研究和咨询,我得到了今天的帖子。
[从硬盘开始]
如果不是特别高端的职业玩家,或者花钱大手大脚的土豪,SSD和HDD的组合是必须的。HDD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毕竟这么多年都是成熟产品了。找个靠谱的2T挂载就行了。家用的话,整个蓝盘就够了。2011年用过的西部数据1T硬盘,现在还在愉快地运行,善意溢于言表。JD.COM PLUS活动轻松在359元以内。
【SSD是重中之重】
SSD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无论是从价格区间的变化,还是从市场反馈的颗粒选择,都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事实上,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特别是M2的强势进入。依靠32Gbps的速度,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SSD已经得到认可,并逐渐取代SATA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
【SSD接口之战】
那我们就从SATA接口说起吧。SATA实际上是机械硬盘的接口,SSD的快速发展使得现有的SATA接口成为瓶颈。SATA2最高速率3Gbps,理论传输速度支持300MB/s左右,而SATA3最高速率只有6Gbps,理论传输速度600MB/s,虽然远超HDD的传输速度。但是面对固态硬盘,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比如采用NVME协议的M2接口的西数硬盘,读写速度轻松飙升至3000MB/s,是SATA3的5~6倍。因此,SATA被抛弃和M2成为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也有很多朋友说现在是一个性能过剩的时代,有这么高的速度是一种浪费,但是在这里我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时间在进步,技术在不断进步。硬盘接口突破了瓶颈,其他硬件很容易跟进。就像当初的USB2.0一样,被USB3.0取代只是时间问题,其次现在的传输速率已经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了。相比五六倍的速度和不到一倍的价格差,为什么不选择M2呢?以SATA2/SATA3/M2 NVME的速度对比图为例。复制一个理论游戏值30G需要1小时40分钟,SATA3需要51分钟,NVME的黑盘只需要10分钟。这就是差距。
如果黑盘比较贵,我还是回家里用蓝盘吧。我还趁着价格低进了一个西部数据的WD Blue SN500 NVMe SSD,439元也就是1GB 80美分。虽然比SATA的固态贵一点,但从速度和未来应用来看,比三毛钱的价值强。
【SSD大小之战】
另一个是尺寸上的提升。我觉得在那个上计算机课都要穿鞋套的年代(我的年龄暴露了),5.5寸软盘是主流,直到3.5寸机械硬盘才逐渐步入正轨。随后的发展采用了2.5寸的机械盘,SATA固态盘和M2固态盘的尺寸也逐渐缩小。最后尺寸对比图一目了然。
【SSD速度之战】
因为还没等到板U的特价,新买的西数M2 500G蓝盘只能先用小米笔记本体验,然后再对比现有的750EVO和普通机械硬盘,用数据来解释(别问我为什么不买黑盘测试,还能有别的原因吗?跟我读琼帅)。据说小米笔记本还是很良心的。第一代小米笔记本12.5寸的Air。不到4000元的起步价居然配备了两个M2接口,而且还使用了PCIe频道。这个赞!
小米从笔记本背面拆下8颗螺丝,然后用吸盘吸起后盖,逐渐打开卡扣,看到M2界面。2280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M2固态。插上后用螺丝固定,开开心心的开机测试。首先,小米自己的SATA标准M2硬盘。
可见SATA通道下500+的读写速度是非常不错的。在这里,虽然内置的SSD也是M2接口,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M2都有很高的速度。也应该分为SATA通道和PCIe通道。ACHI和NVMe也被划分为协议。M2只是一个接口,主要取决于通道和协议。SATA通道的M2固态硬盘仍然限制在6Gbps。除了尺寸优化,没有本质的提升。比如这款小米笔记本的M2固态是SATA渠道,购买时一定要注意筛选,会很坑。
下面我们来看看新出的西部数据500G蓝盘。
读取速度达到了1745,写入速度也达到了1463,足足翻了三倍。这就是协议的漏洞,所以你在选择M2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再来看看我们三年前买的固态硬盘。
和小米自己的M2一样,基本达到了SATA3的最高速度。
再试试普通的SATA3机械盘。
通过这些速度测量,不难判断SATA是为机械硬盘而生的,大大限制了固态硬盘的速度。随着固态硬盘的普及和价格的降低,M2接口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是无可非议的。所以现在买SSD,建议直接买支持NAMe协议的M2接口硬盘。如果你是像我一样作为备份先进入M2的小伙伴,也可以买一张M2 PCI卡,在老平台上使用。
在HD Tune的基准测试中,40G文件读取M2的平均NVMe速度达到909MB/s,而SATA仅为419MB/s,这意味着实际复制或拷贝大文件至少快一倍。但是,现在吐槽最多的也是这里。很多人觉得这个高速度没用,因为你其他的复制入和复制出设备都支持不了这么高的速度,越低就打回原形。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原来的USB2.0和USB3.0和现在的差不多,现在的USB2.0已经逐渐被淘汰,沦为一个插键盘鼠标的专用孔。。。
同时,40G运行后,在28的室温下,小蓝板的温度依然只有36.5,温控性能不值一提。
[关于粒子]
其实固态硬盘的好坏只需要考虑主控和颗粒,但颗粒是很多人对固态硬盘犹豫不决的原因。当初TLC因为读写生活的问题被DISS撕得粉碎。我也以为MLC会逐渐成为主流。没想到TLC半路从2D栈进化到3D栈,寿命一下子延长了3倍。于是TLC一下子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颗粒,SSD真的成了物美价廉的好东西。
以上是总结。如果不明白,我简单解释一下(请大神跳过)。
每个粒子的价格差别很大,因为每个存储单元存储的数据不一样。SLC是单层存储,只存储1-1234位数据,即0和1。存储速度快,价格贵。MLC最初是2位多层存储。通俗的理解是,MLC的容量会是同等价格下SLC的两倍,当然是以牺牲寿命和存储速度为代价,而TLC和QLC的原理是一样的,分别是3位和4位。
由于采用了平衡擦除措施,所以粒子的寿命按容量*擦除寿命计算。我简单做了个表,按照最低擦除寿命和每天50G的写入容量(其实我们一般每天写入不到10G)来计算硬盘的寿命。这次2D堆叠,TLC的寿命经常DISS,只有500~1000的抹除寿命,256G可以用7年,有点亏,但是现在。再看看QLC。2D堆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挂起,因此开发了3D堆栈进行改进。所以同等价位,选择3D堆栈下的TLC是最明智的选择,稳定且价格低廉。
[最后几句啰嗦的话]
三千多字,基本上把目前能想到的问题都写了。个人观点和我选择入手的硬盘是一样的。我推荐M.2接口,支持NVMe的硬盘应该是3D NAND堆栈技术。未来会是主流。什么MLC寿命论,高速徒劳论我觉得目前只是暂时的情况。就算我愿意换CPU,换主板也可以,升级个内存也无所谓,但是换个硬盘太费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