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年历史,带你了解5000年历史顺序

在西方,有这样一套考察文明的标准:城市、文字、青铜器、寺庙、祭坛。这套标准也被称为“四大标准”,因为它的存在,有着八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一下子萎缩到了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01:02:57

在西方,有这样一套考察文明的标准:城市、文字、青铜器、寺庙、祭坛。这套标准也被称为“四大标准”,因为它的存在,有着八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一下子萎缩到了三千多年。西方学者说的也不过如此。让人不解的是,国内学者有的紧随其后,有的亦步亦趋。

西方人喜欢给世界定标准,历史也不例外。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设定的标准可能并不适合某些地方。但是,他们的习惯性表现是,越是不适合,越是要跟着。不跟随他们是错误的。显然,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整个世界只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因而也是唯一的答案。中国的文明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经历。

缩水是因为有两个“标准”没到8000年。这里先说文字再说青铜。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的文字出现在商朝,尤其是甲骨文。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就有中国的文字。黄帝时期的造字史家仓颉,据说是受了鸟兽足迹的启发,分门别类,加以收集、整理和利用,对汉字的创造起了重要作用。他被尊称为“造字圣人”。后来中国的史籍中大量提到了,如《吕氏春秋》中说:“习仲造车,仓颉造书,后稷造庄稼,造句,昆吾造陶,夏坚造城。这六个人做了他们应得的。”

传说和史籍证明,理论上可以说得通,但并没有得到“认可”。后来中国的考古学家在一些龙山时期的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符号,觉得这些符号有明显的文字,有些已经被解读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许多与商代甲骨文相似或类似的“描绘符号”。这就从逻辑上解决了商代甲骨文非天上来的问题,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仍被视为“符”而非文字。原因:这些文字都不是成熟的书写体系。这有些让人不知所措,就像孩子一出生就变成了大人。大家都觉得不正常,但也有人坚持认为很正常。

事实上,中国人最自豪的是写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写出了一模一样的书,不仅统一了当时中国文字所包含的信息和文化,而且无论如何也使中国的文化在后世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中国文明至今没有中断的唯一重要原因之一。令人不解的是,那些用文字衡量的文明已经中断了。此外,标准制定者似乎忽略了世界上还有一些没有文字的文明这一说法。当然,中国的文明不是没有文字的文明。那些不算文字的“符号”,其实是中国的根。我们的孩子不会出生成人,商代的甲骨文在它之前应该有它的演变过程。今天中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夏季之前或之后,中国实际上有20多种“符号”,这是符合演变过程的。

再来说青铜。据史料记载,华夏部落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华夏先民早在八千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良渚文化”证明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约5300-4300年,大致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处于同一时代。但在4000年左右,这一文明被中华文明征服、吸收、融合,中华文明的青铜器晚于苏美尔文明。虽然古代文献记载中国人在5000-4000年前就开始冶炼青铜器,但通过考古发掘,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龙山时代遗址中,已经发现了几十处青铜器。

青铜在这里成了衡量人类文明的唯一标准。看似无可替代,但真的是这样吗?中国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在良渚文化中,玉器的发展是一大特色。考古学家宋健先生认为,“良渚文化中玉器的主要作用不是装饰,而是和青铜器一样,也是政权、等级制度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所以良渚文化中的玉器也是文明的要素之一。也就是说青铜是可以替代的。在中国,可以是玉石。

然而,“标准”似乎是不可替代的,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复旦大学教授李辉利用相关发言,呼吁调整东方文明形成的标准:国民政府(皇帝)、文献记载(图形徽章)、礼仪规范(礼玉)、历法或法规。李辉教授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更好地适应世界各地文明形成的标准。但是标准还在,上诉只能是上诉。

对此,我们的观点是:虽然人类有相同的成长经历,审美相同或相似,但文明明显不同。标准不可能是唯一的,有些元素是可以替代的,我们需要也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不知道网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