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年,人类的巨轮刚刚驶入15世纪,远在东方的明朝也开始“起航”。明朝的这个“海洋梦”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28年有7次,平均4年,比哥伦布
405年,人类的巨轮刚刚驶入15世纪,远在东方的明朝也开始“起航”。
明朝的这个“海洋梦”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28年有7次,平均4年,比哥伦布船队早90年。
但明朝下西洋对世界历史格局的影响,远不如一百年后的西方地理大发现。
根本问题在于,郑和下西洋作为明朝的代表,并没有得到一致的发掘。他在“禁海”与“禁海”两种观点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错过了15世纪至17世纪的文明发展黄金时代。
朱元璋的海防困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了鄱阳湖战争。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独霸天下的地位。
最终陈友谅战死,60万水军全军覆没。
作为元末农民战争中的一支强大力量,陈友谅虽死,但陈的残余势力不容忽视。
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他们侥幸逃过一死,流散在沿海,不时骚扰大明朝廷。
他们依靠的优势是造船技术。在弥留之际,陈友谅问部下:
我造船技术过硬,塔能有十多尺高。放眼天下,无人能及。你们未来的繁荣取决于此,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点。
这些残余物被海水冲刷到海外。后来的张士诚也是如此。张士诚没有什么野心,但是治理百姓还是蛮有一套的。长期经营东南沿海,造船技术优于朱、陈。
不考虑张士诚正规水军的牛数,他势力范围内的人能造三四丈的船,正规作坊生产的船都有十几丈长。
朱元璋在陆上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在水上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因此,陈友谅、张士诚与日寇三股势力的海上余孽成为明朝最大的海防隐患。
因为一时难以消灭他们,为了防止他们登陆骚扰,朱元璋不得不颁布了明朝第一个“海上禁止令”,并写进了祖训。
结果,朱迪登基三年后,立刻把父亲朱元璋的祖训抛在脑后,开启了明朝的航海时代。
为什么朱迪最终违背了他的祖训?纯粹是为了“抗议”讨厌我的父亲吗?
一种说法是寻找他的皇帝。这是最直接的解释。朱迪于1402年正式称帝,郑和下西洋是在1405年,仅相隔三年。
“海禁令”是明朝的祖训,相当于明朝最高规格的政令。
朱迪,谁来了一个不公正的位置,没有理由采取行动反对祖先的制度,当他的立足点还没有牢固地建立起来。
因此,朱迪派遣心腹宦官郑和下西洋,其背后的动机是为了在海外寻找他的朱允炆。
由于民间传言,朱允炆并没有死于靖南之战,而是在城破之前制定了潜逃计划,乘船南下。明代的《郑和传》记载:
祖先们怀疑惠帝死于海外,想追查其下落。
郑和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说法似乎不严谨,但却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建立明朝的外交关系。清朝人写历史的时候,对郑和下西洋又有了另一种说法。
并通过炫耀其外国军队来显示中国的繁荣和强大。
朱迪是一个与汉武帝性格相似的皇帝,虚荣傲慢,穷兵黩武。
所谓郑和下西洋,更像是一场裹着贸易的对外战争,目的有二:
首先是构建了永乐朝“万国贡赋”的外交体系。
二是重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结构。
自古以来,中原的帝王都以“天国”自居,“夷帝之分”的观念相当强烈。
历代皇帝都爱做一件事,通过威逼利诱,达到让周边小国臣服的目的,从而确立了“中国居内以制夷,夷居外以服华”的外交模式。
朱迪已经是中国的顶尖人物了。再加上周边小州都把自己当老大,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
朱迪的目的大概是为了他心中的“四夷抵朝”的理想。
朱迪也有最后一招来炫耀她的国力。
当时明朝在形式上是统一的,但处于半包围状态。
北方有蒙古人,东南和南方有日本侵略者和陈友谅、张士诚的残余,中亚出现了一个蒙古帖木儿帝国。
这个帖木儿日夜想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辉煌,夺回蒙元丢失的中原之地。
以朱迪的伟大才华,我们不能不知道,坚持祖先的制度是治标不治本。只有适当开放东南沿海,积极拥抱海上贸易,才是治本之策。
因此,派遣郑和下西洋是朱迪海洋战略的第一步。
周边国家看到大明的强大,才能争取自己的地位,才能与明朝合作,共同抵御三股潜在势力。
另一种说法是垄断大明腹地的贸易活动。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很难说。
有人说赚得多,有人说赔钱赚得多,还有人说白忙。
与主流观点相比,郑和下西洋是元朝海外贸易垄断的延续。明代则“更独特”,生意直接在别人家门口做,压榨中间商的利润。
至于真正的结果,谁也不敢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朱迪的目的根本不是赚钱,历代皇帝都不缺钱,更不在乎钱。
贸易只是一种手段,归根结底是为明朝的朝贡秩序服务的,也可以叫臣服秩序。
就算“赏赐”远远超过“贡品”,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把所有国家绑在你造的大船上。
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把明朝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带到了那里。
至今在东南亚很多地方,仍有郑和路过的痕迹。
朱迪登台,郑和唱戏,他们创造了大航海的辉煌时代。
公元1433年,郑和驾崩。
公元1435年,明朝玄宗皇帝驾崩。
明代儒生终于找到了反击航海的机会。在儒生的反对声中,明朝的大航海计划暂时结束。
明帝国的航海计划,像一场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匆忙。
就在朝廷为“海禁”和“赤禁”争论不休的时候,葡萄牙舰队在亚欧大陆的另一边起航了。
此后数百年,明清两代再也没有涉足航海。用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话来形容:
拥有最先进技术的“中国帆船”,从此“只向日本驶去,绝不南出北部湾”。
大明帝国在大洋中大步前进,匆匆后退。看似是原地踏步之举,实则是历史的倒退。
它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这是当时反对派始料未及的。
他们没想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直接把船和枪固定在了清朝的额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