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生在南方,长在南方。从皮貌到骨貌,都充满了江南风情。昆曲弥漫着江南浓浓的水汽,吴侬软语。如莲花盛开时,欲言犹在息,欲拒还迎,雍容华贵。但谁能想到,昆曲在诞生之初曾被视为俗
昆曲生在南方,长在南方。从皮貌到骨貌,都充满了江南风情。昆曲弥漫着江南浓浓的水汽,吴侬软语。如莲花盛开时,欲言犹在息,欲拒还迎,雍容华贵。但谁能想到,昆曲在诞生之初曾被视为俗乐,而作为南戏四大调中的后来者,它又曾是“新声”和“时调”?
昆曲盛行于中国园林的巅峰,音乐与园林,声与相,往往共享同一境界。
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苏州,不仅见证了它的鼎盛时期,而且在昆曲兴盛和衰落的时候,还保留了一丝热血和韵味,成为塑造昆曲现在面貌的关键环节。昆曲命运的起伏,苏州命运的起伏,都在节奏之中。
探究昆曲丰富的性格和多重特征,需要从苏州说起。
时代主题昆曲起源于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造,在明代中期以后成为流行的剧种,流传于全国各地。万历年间进入宫廷,逐渐取代北方杂剧的地位,独领中国戏剧圈近三百年。昆曲摆脱了地方戏的本源,成为官方题材。这个过程几乎都发生在苏州和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
苏州、昆山、周庄古戏台
明末笔记记载江南奢靡,并非巧合。戏曲在奢侈品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江南奢侈品与昆曲的流行不谋而合。但是昆曲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它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纯粹的娱乐。酒馆、茶店、餐厅、大厅都可以变成舞台,最独特的舞台是游轮。雍正年间,苏州出现了专门的戏曲园,很快遍地开花。歌剧的出现,说明歌剧受到越来越专业化、固定化观众的喜爱。
每部剧都是一个小世界。生长
在昆曲中,演员装扮成黑粉,一个不同性别、年龄、身份、气质、性格的角色。角色的具体类别是“角色”,角色又分门别类,成为昆曲中的“家”,各有各的表演节目。昆曲集各种剧种之长,在近代形成了20多种细致的家庭细流。但是,再细的枝,整体依然无非五类,即生、丹、净、末、丑。
黎明
昆曲曾经是文人雅士的代名词,每调都有文章。它给文人带来了心灵的共鸣,它的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思想感情的深度和审美情趣的美。主题里总有爱,舞台上的学生最擅长谈爱。《牡丹亭》中,杜丽娘为爱而死,为爱而生,一个虚幻的梦,让人如痴如醉。《长生殿》愿今生温柔,白云不羡仙地,让一句情话演绎得动情。但是这些爱情故事之间有很多微妙的区别。
2008年6月,苏州昆剧院《牡丹亭》在英国伦敦赛德勒温泉剧院上演。摄影/加雷思·卡特莫尔
天涯听古调,失主见。到乾隆嘉庆年间,昆曲是当之无愧的“国剧”。然而,随着后来“花雅之争”的开始,昆曲逐渐走向寂寞。清代中叶以后,昆曲不再占主导地位,地方剧种逐渐兴起,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时,随着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乱弹”剧目的流行,昆曲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到1949年,全国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除了一些昆曲团和剧团在尽最大努力延续和传承昆曲。
虽然昆曲表演团体一再凋零,但并不意味着昆曲失传。好在昆曲一直没有被抛弃。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重新得到支持,昆曲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在江南,有很多著名的班会,都有古代乐师的痕迹。昆曲也进了学校,大学、中学、小学都有将昆曲纳入教学或社团的记录;更专业的是成立昆曲培训学院。时至今日,仍然需要老一辈的演员和几个年幼的孩子,致力于遵循“传统、传统、再传统”的昆曲表演范式的重建,竭尽全力。
江南的“眉眼”
昆曲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几百年来,昆曲里的人比昆曲里的东西更像戏,故事在延续,这也是苏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