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戏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八府巡捕”和“钦差大臣”。他们为人民辩护,铲除邪恶。他们是普通人眼中正义的化身,是皇权的代表,是贪官的克星。最近有读者私信给我,问清朝的
在很多戏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八府巡捕”和“钦差大臣”。他们为人民辩护,铲除邪恶。他们是普通人眼中正义的化身,是皇权的代表,是贪官的克星。
最近有读者私信给我,问清朝的钦差大臣是个什么样的官员?你有多少权力?军队能动员起来吗?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涉及到清代官制的某些方面,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先说钦差大臣是怎样的官员?清朝有两种官员,一种是“官”,即等级分明、职责分明的官员。比如大臣、侍郎、知事、督抚等。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穷人”,如军机大臣、省政府官员、乡试考官等。
钦差大臣当然是官员(因为他们原来的等级),但确切地说是“穷”。区别的显著特点是时效性,即皇帝临时派出官员处理特殊事务。钦差大臣由皇帝任命,类似于明朝的巡捕,具有巡狩代天的性质。说白了,钦差大臣就是皇帝的代言人。
钦差大臣首先要当官,将军军衔不低。按照清朝的制度,钦差大臣历来都是北京的高官,由皇帝任命派往地方或监军,或办刑事案件,或钱粮,或赈济。
一般来说,中层官员是没有机会成为钦差大臣的。第一,低级官员不是皇帝的心腹爪牙,他担任钦差大臣显然是不够的。二是钦差大臣级别太低,无法威慑小团体。他们到了地方,往往会遭到省长、州长等政府官员的鄙视。
从清朝的一般情况来看,钦差大臣都是侍郎以上的高官。遇有重要事务,首选军机大臣、大学士、大臣,甚至任命王公、皇族。
钦差大臣完成皇帝交办的任务后,要先做报告,然后要求钦差大臣回京。皇帝同意后,就出发回京谋职。在完成这样的程序后,他将被解除钦差大臣的职务,回到他来的地方。
其次,钦差大臣有多大权力?明清皇权高度集中,尤其是清朝。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钦差大臣有权先斩后奏。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朝的钦差大臣权力有限,始终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
清朝与历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康熙开始实行奏折制度。明代大臣给皇帝写信,要经过总政治部和内阁才能拿到给皇帝的信,所以这里缺乏保密。也就是说,皇帝没看到奏折的时候,内阁就已经知道内容了。
奏折是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单线,没有第三人知道内情。这种信息交流有利于保密,奏折传输速度快。按紧急程度可分为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也就是所谓的立即送达。
信息传递及时、保密,使清朝皇帝不必最大限度地放权,钦差大臣几乎天天打请示报告。所以钦差大臣很多事情做不了,演完就谈不上演戏了。
还要注意的是,清朝的钦差大臣往往不止一个,官衔是“钦差大臣”和“钦差副使”,有时不止两个。这种安排也是皇帝为了杜绝钦差大臣欺上瞒下,徇私舞弊而采取的防范措施。
最后,钦差大臣可以调动军队吗?
清朝对军队的管理比明朝严格,名义上由兵部掌管天下兵马。事实上,兵部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军部也没有,军部也是中心。唯一能调动军队的人是皇帝。
调动军队的情况有很多种,战争、皇帝出巡、地方土匪等等,都需要调动。内外打架是国家大事。皇帝需要和军务大臣商量,决定用多少兵力,准备军械。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章程定下来后,皇帝最后派将领带兵打仗。
在一些重大军事行动中,有时前线进展不顺利或者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这时候往往会派钦差大臣去协调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钦差大臣的水平是很高的。例如,乾隆年间,首席军事部长内勤作为钦差奉命前往前线,小沈阳也作为钦差前往前线担任总司令。
以督军形式派出的钦差大臣,实际上是前线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很明显,皇帝给了他们调动军队的权力,甚至是按照军法做出战争决策的权力。
如果你去某地处理刑事案件或者救灾,你没有权利调动军队。按照程序,钦差离京,皇帝派几个大内侍卫,兵部派若干士兵护送。这些人的职责是保护钦差大臣的人身安全,不能参与具体事务。他们无非是跑腿的,跑腿的。
钦差大臣在地方上跑腿会遇到很多意外。如果他们需要调动当地八旗或绿营部队,应先请示。动员八旗需要与八旗将军、总司令协调。绿营的调动需要总督和巡抚协调,地方军队不直接听命于钦差大臣。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清朝的钦差大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权力,总是在皇帝眼皮底下行事。没有许可,他们既不能行动后行动,也不能调动军队。这也是清朝皇权至上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