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沧海一粟。”他感叹人如蜉蝣般短暂,寄生于天地之间,渺小如大海中漂浮的一粒小米。说实话,刚学这首诗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蜉蝣是什么,只觉得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沧海一粟。”他感叹人如蜉蝣般短暂,寄生于天地之间,渺小如大海中漂浮的一粒小米。说实话,刚学这首诗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蜉蝣是什么,只觉得它是一种名字很好听的动物。
后来在不断的学习中,遇到很多学者对蜉蝣的感叹和描写,第一个蜉蝣这个词出现在《诗经·国风·曹》的《蜉蝣》诗中:
幽幽的在空中飘动着,飘动着,美丽的外衣熠熠生辉。感叹人生苦短,心中满是悲伤,我将如何安排生命的终点?
小蜉蝣在空中拍打着翅膀,展示着它五颜六色的衣服。叹息,我的心充满忧郁,我的生活将住在哪里?
柔软的蜉蝣刚刚从地面出现,轻轻舞动白色马文的衣服。叹其命短,我满心惆怅,何处寻吾命终?
从诗的内容来看,大概是指诗人用美好而短暂的蜉蝣来讽刺时事,表达对未来的忧虑。但我不关心那个时代的时政。我只对《蜉蝣》有强烈的兴趣。蜉蝣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可以如此频繁地被诗人写进诗里,来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古老而美丽蜉蝣目,学名蜉蝣目,是蜉蝣目昆虫的总称,具有古老而特殊的身体结构。根据化石,蜉蝣是现存最古老的有翼昆虫,存在于3亿年前的今天。蜉蝣起源于古生代的石炭纪。他们在恐龙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是什么概念?
蜉蝣和蜻蜓目可分为古代的有翼亚目,翅膀不能折叠,蜉蝣细长无力,翅膀为膜状,复眼发达,有一对长丝状尾须,部分种类有中央尾丝。
蜉蝣的美在于它的全身造型。成虫的壁薄而有光泽,最常见的是白色和黄色。在阳光下,穿过蜉蝣身体的光束显得格外美丽。蜉蝣有一到两对翅膀。翅膀呈三角形,膜状,易碎。休息时,翅立于体背,翅脉众多,纵脉、横脉众多,呈网状。脚细,只用于攀爬,整体脆弱而美观。
漂浮的日子,永远的蜉蝣。除了美,很多古诗都有对蜉蝣“短暂性”的描写。古人之所以用“蜉蝣”来形容,是因为蜉蝣的寿命极短,具体来说就是蜉蝣成虫的寿命极短,短至一天。蜉蝣的幼虫是水生的。成虫前在水中生活1至3年,成虫后不取食。完成一生需要做的事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这一天是短暂的,但它充满了短暂的辉煌。在这一天,蜉蝣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寻找配偶,交配和产卵。做完这一切,一天就结束了,它的生命也结束了。但是,它完成了使命,延续了后代,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的到来,一只崭新的蜉蝣从水边诞生,然后在水中翩翩起舞。这是他第一次呼吸到新鲜的空空气,他沿着河边徘徊,寻找他一生的伴侣。但是危险无处不在。水中的鱼虫空和飞禽走兽是这种弱小蜉蝣的天敌。在寻找的过程中,它不吃不喝,正如荀况在《荀子提纲》中所说:“不喝不吃,便是蜉蝣。”
蜉蝣不喝不吃是因为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蜉蝣的口器已经逐渐退化,甚至失去了对食物的基本用途。如此看来,蜉蝣的短命可能是因为不能进食而饿死。
夜幕降临,蜉蝣找到了自己的伴侣,这是它们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交配繁殖。但是,伴侣并不都是那么好找的,所以聪明的蜉蝣总是举办集体婚礼,这就是“蜉蝣结婚飞”的现象。对于蜉蝣这种成虫寿命较短的昆虫,集中大量羽化时间和集中交配繁殖是繁殖效率最高的策略。
婚后,在生命终结之前,蜉蝣把祝福留给了下一代,自己悄然离去。“成虫,相遇,交配,产卵,死亡。”一天之内,蜉蝣就完成了一生。真的是飘天,蜉蝣长生。
脆弱而坚韧突然想起了华晨宇的《蜉蝣》。歌曲的前半部分空是孤独的,充分表现了一个人的焦虑和恐惧。“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微小的蜉蝣”。是啊,人类多么渺小,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也许我们的生命就像蜉蝣一样脆弱。那么,我们接受我们的命运吗?
不,当然不是!歌曲后半段来了个转弯,开始反击,绝不低头,努力挣脱。“这不属于我”这句话,表示我知道自己的命运,但从不接受。比如蜉蝣的脆弱和坚韧,可能就是这首歌想传达给我们的。但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虽然我已经知道自己只有一天的生命,虽然这一天是那么的渺小和脆弱,但蜉蝣还是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过好这一天。
给时间以生命蜉蝣的一生短暂而美丽,它告诉我们把生命交给时间,而不是时间。只有赋予时间生命,才能更好的感受这美好的时光。蜉蝣的生命如此精彩只有一天,人的生命如此漫长,却不是每一天。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可多可少。我们不知道明天和事故哪个先来。国庆档中机长描述的川航空真实紧急情况,在我们优秀机长的操作下挽救了一整架飞机的生命,但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飞机失事的恐惧。然而昨天无锡高架又发生了侧翻,造成了人员伤亡。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在意外面前,人类的现实就像蜉蝣一样脆弱渺小。
所以,只有想想如果你是一只蜉蝣,你只有一天可活,你该如何过好,我们才能赋予每一天生命,让每一天都成为你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