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排名前十的电影 最好看的国产高分战争电影排行榜

如今我们身处盛世,却不能忘记那些战争年代的艰辛。把我们从小喜欢的高分战争片拿出来,在假期重温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边肖今日精选十部高分战争片,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电影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1:12:10

如今我们身处盛世,却不能忘记那些战争年代的艰辛。把我们从小喜欢的高分战争片拿出来,在假期重温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边肖今日精选十部高分战争片,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电影:

10.铁血昆仑关(豆瓣7.3分)

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由杨光远、翟执导的电影《台儿庄之战》,1994年,杨光远又拍摄了一部电影《铁昆仑山口》,口碑很好。

故事改编自小说《魂归昆仑关》,讲述了国民革命军第5军在昆仑关抗击日军第5师团的英勇故事。

日军第5师团来自广岛,在侵华后的多次战斗中表现出异常的勇猛,兵力达4.5万人,是日军倚重的精锐师团。

国军第5军是机械化部队,装备德军装甲车和德军重炮。以15.5万兵力对抗日军,也有数量上的优势。

但由于日军占据有利地形,战后双方伤亡惨重。经过18天的浴血奋战,国军以1.4万人伤亡的代价重创日军第5师团,并击毙其第21旅旅长中村正夫。

之后双方僵持了近一个月,中日双方对最终结果的记录存在较大出入。因为争议,这部电影被禁了15年。

不过这部电影是2005年上映的,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受到欢迎,获得了历史见证奖,可见这部电影的质量是过硬的。

9.飞虎队(豆瓣7.6分)

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的临枣支线铁路和津浦干线铁路上,活跃着一支游击队。根据他们的故事,作家刘知侠在1954年创作了小说《飞虎队》。

出版后,小说在空之前获得了成功。两年后,这个故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由赵明执导,曹和秦怡主演。

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历史原型,里面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营造出难得的真实感。

上世纪50年代,电影放映员带着放映机下乡,飞虎队这样的优秀电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虽然是战争片,但影片以轻喜剧为主,故事幽默,人物突出,如刘虹、小姨子方林、王强、李政、冈村等。

虽然是黑白电影,但今天重温依然不过时,动作场面的刺激也是拍出来的。

而刘格群演唱的《打我心爱的图皮帕》也一度作为影片中的插曲非常受欢迎。

其悠扬的旋律和字里行间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动了无数人,是革命歌曲的经典。

8.张晓兵嘎(豆瓣7.8分)

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之间有一个大湖叫白洋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有一支民间武装叫炎陵队。

根据这支队伍的英雄故事,小说家徐光耀在1958年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创作了小说《小战士张嘎》并写成了剧本。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两位导演崔伟和欧阳红樱先后看中了这个故事,并最终决定合拍这部电影。

最后,这部电影于1963年拍摄并上映,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一部在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儿童电影,张嘎子的生动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与以往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不同,张嘎子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有着普通孩子的所有缺点,又比普通孩子更加调皮大胆。

然而,张嘎子不屈不挠的倔强和坚强的个性,使他在抗日的洪流中一步步成长。

和邻家孩子一样,张嘎子天生善良,所以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人气。

影片以通俗轻喜剧为基础,能严肃地表现日本鬼子的凶残,革命战士的英勇不屈,劳动人民的善良无畏,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两位导演对人物、故事和情节的把握,以及镜头的运用都非常专业,这也是《士兵张嘎》依然是经典的原因。

人民网曾评价这部电影的基调是“轰轰烈烈”,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能激起勇往直前的巨大力量。

所以《小战士张嘎》被mainland China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了58年,至今依然繁荣,是战争题材和儿童电影题材相结合的典范。

7.英雄儿女(豆瓣7.9分)

1952年冬,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时期,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创作团赴朝鲜视察慰问。

创作组组长巴金根据志愿军的事迹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随后,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吴和导演毛峰将合作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影片中的男主角王成是以志愿军的英雄形象塑造的。

王成姐姐王芳的原型是志愿军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团成员解秀梅。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获得一等功的女英雄。

影片通过、王成和父子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朝鲜战争的场景,刻画了志愿军成和的光辉形象。

这部电影在战争结束11年后的1964年上映。再现了齐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历史场景。

6.地雷战(豆瓣8.0分)

20世纪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两部军事教学片,分别是1963年的《地雷战》和1965年的《地道战》。

然而,八一厂的主创并不想局限于教学片。为了让它们生动有趣,这两部电影最后都加入了很多角色,拍成了两部电影。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民兵发明的一种对敌作战方式,影片故事发生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

为了适应军区抗战的需要,从主力部队抽调了一批干部下乡,指导农民用自制的地雷抗击日军。

这部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非常生动。、导演雷、玉兰、石大叔、中野、龟田等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插曲《民兵是英雄》是一首60年代的经典红歌,深受观众喜爱。

5.上甘岭(豆瓣8.2分)

上甘岭战役发生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之间,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争后,朝鲜半岛局势逐渐明朗,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不久后,上甘岭战役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改编自剧本《二十四天》,由曹鑫、小猫编剧,沙蒙、林珊执导,高保成、徐灵儿、刘玉茹主演。

影片真实还原了志愿军在缺水缺粮的上甘岭隧道里,与联军英勇奋战24天的故事。

当时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但影片还是展现了飞机、坦克、部队遍布大山的宏大战争场面,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影片上映后影响很大。

4.地道战(豆瓣8.3分)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和冀中平原军民发明的。1945年5月,河北省正定县高坪村原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民利用村里的地道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打死伪军50余人。刘傻子后来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1963年,八一厂发起地雷战,获得广泛好评。1965年将高坪村抗日军民的故事搬上银幕,拍摄地道战。

这部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王冰玉、张勇手等主演。因为是在正定县冉庄、李庄、唐庄拍摄,所以片中的村子叫“高家庄”。

地道战和水雷战一样,详细讲述了挖防御空洞和隧道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隧道作战。

虽然隧道主要起到防御的作用,但影片通过艺术处理生动地讲述了故事,仍然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好电影。

3.台儿庄之战(豆瓣8.5分)

太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3月14日至4月15日,历时一个多月。这次战役,我们投入了29万左右的兵力,日军参战人数是5万。虽然我们的人数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我们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是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这部电影也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以国军抗战为题材的大陆抗战电影。

所以《台儿庄之战》推出后,市场反应异常强烈,被观众认为是我国战争片中最贴近史实的作品。同年4月,该片在香港上映,同样好评如潮。

2.大姐(豆瓣8.7分)

写了《人民的名义》的小说家周,曾经写过另一部关于抗战的小说,叫《伟大的胜利》,讲的是老百姓组成的军队抗战的故事。这部小说于1995年搬上银幕,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吴编剧,导演。

从片名来看,似乎是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却在豆瓣上获得了8.7的高分。网友都认为该片反映了最真实的抗日。

影片讲述了小县城解家店1800名普通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在县长段仁义的带领下坚持抗日的故事。

影片中的这支杂牌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路军新三团。虽然是编的,但是这些农民根本打不起来。

当侵华日军发动攻势时,杂牌军显得不知所措,因而伤亡极其惨重,但仍坚持到最后。

影片从一个侧面还原了抗日战争的真实场景。我军兵力虽有压倒性优势,但别无选择,装备与日军相距甚远,抗日战争极难打。

1.山下的花环(豆瓣9.4分)

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之间,是中国最近的一次对外战争。

战争期间,作家李存葆跟随战斗部队进入云南前线采访,写下了小说《山下的花环》。

这部小说于1984年被搬上银幕,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习安和李存葆编剧,谢晋导演。

影片采用双主角、双线叙事的手法,塑造了梁三喜和赵梦生两个性格鲜明的军人形象。

作为一部80年代的电影,它的战争场面也很写实,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4,可见观众的喜爱。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