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是指什么地方 官场发配地的岭南真是不毛之地吗

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岭南,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一个疾病横行、圣贤之道不佳的蛮荒之地,与今天人们眼中沿海发达省份的定位相去甚远:“东西南北,富在广东”。荒地,你是认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5 11:44:16

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岭南,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一个疾病横行、圣贤之道不佳的蛮荒之地,与今天人们眼中沿海发达省份的定位相去甚远:“东西南北,富在广东”。

荒地,你是认真的吗?

历史上,岭南指的是越城岭、都旁岭、朱蒙岭、骑田岭和大禹岭,即“五岭”以南自东向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北部,曾是古代越人居住的“百越之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地区被许多人视为不毛之地。就连丞相诸葛也在《出师表》中写道“五月过泸水,去深不毛”。

但是仔细研究了一下,我就想问,你真的是认真的吗?

岭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爱恨纠葛,始于秦始皇横扫六合后对百越地区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战争。

秦攻岭南百越之战

秦征百越入侵五十万大军四年多,并不是秦始皇得意忘形释放内心那么简单。

在先秦时期,由一种叫做“茶晶”的材料制成的纽扣和装饰品在中原的贵族中相当流行。人们只知道“茶晶”出自楚,却不知道这种原料产于百越地区。

早在战国时期,岭南百越之地就是楚国重要的贸易伙伴。除了“茶晶”,当时各国贵族圈流行的很多奢侈品原料都产自岭南。

如《准南子人间训》中提到“秦皇犀角、象牙、翡翠、珍珠使魏图岳死五十万。”

百越不仅当地资源丰富,而且由于地处临海,与南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也相当可观。近年来在台湾省、菲律宾等地出土的百越石器,以及广州出土的融合西亚工艺和古印度玛瑙的珠串,都是有力的证明。

可以说,中原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岭南作为原料产地和物流中转站的支撑。

烟雾弥漫的土地?好像没那么简单。

在中国历史上,“乌烟瘴气之地”曾是岭南地区的代名词,岭南成为中原人眼中的畏途。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个“冒烟”是什么。

在中医理论中,瘴气是指南方山林中能致病的有毒气体,人一接触就能得疟疾。由于我国南方山地森林多、湿热、蚊虫多,成为疟疾传播的天然土壤。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曾云“岭南虽湿,丈夫却早逝”。尤其是那些初来岭南的中原人,容易水土不服,身体虚弱,加上病毒肆虐,很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古代,医疗条件非常有限。面对疟疾这样的疾病,大多数医生只能说:“对不起,请离开。”

欧阳修曾在《论台谏臣等人应及早回杂子》中提到,“唐杰因其前言而逃往广西乌烟瘴气之地,赖陛下慈悲,移往湖南,不得不生。”

电视剧里的欧阳修

所以,按照原意,称岭南为“乌烟瘴气之地”似乎也无可厚非。

不过,这件事好像有内幕。

事实上,远离中原王朝统治核心区的岭南,被称为“乌烟瘴气之地”,难免有些变味。尤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硝烟之地”的称号并没有褪去。

事实上,在明清两代,“烟”字已经被作为衡量犯人与犯人之间距离的标准。

《明史·刑法一》:“义务兵只种在明初边境地区。定制后分为极地边缘、烟点、偏远地区、边防军、沿海地区和附近地区。”

无独有偶,《大清刑律史稿二》也留下了“清初废边防军,但仍以充军之名……附近,二千里;靠近边缘,两千五百英里;偏僻,三千里;缘,烟,皆四千里”。

所以,南方的同学们,以后再看到“乌烟瘴气”这个词的时候,请不要激动,多喝两杯凉茶镇定一下神经就好了。

我不知道我在被送去的地方留下了多少亲情。

在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岭南常被作为罪犯发配之地,去岭南打工的中原人常被视为左迁。

中国疆域那么大,为什么岭南总是“躺着”?究其原因,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方面,自南北朝流放制度形成以来,大部分朝代都遵循在控制范围内安置的原则。岭南千里,路途艰险,可作为刑官。

另一方面,岭南作为各个朝代统治区域的边缘,也需要不断地派员教育,巩固统治,加强发展。

唐代北方地区由少数民族控制,一般作为罪犯的边防场所。因为中央政府对南方的控制比较强,所以一般都是作为流放政治犯的地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韩愈、苏轼都曾在岭南生活过。

综上所述,其实选择岭南作为流放地,大多是统治者自己内心的考虑,与当地的水土关系不大。

其实流放生活不仅仅是苦难,岭南在历史上和很多文人美食家形成了奇妙的关系。

晚唐时期的广州刺史刘询为后人留下了一本名为《旅游觅食红宝书》的书。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