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名字里有个西文字,很多人以为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西瓜。事实上,在许多记载中,西瓜是外来物种。比如五代时期,胡焦在《困陆记》中这样说:往东走了几英里后,我进入了平川,那里有
西瓜名字里有个西文字,很多人以为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西瓜。事实上,在许多记载中,西瓜是外来物种。比如五代时期,胡焦在《困陆记》中这样说:
往东走了几英里后,我进入了平川,那里有许多植物和树木,我开始吃西瓜。
后晋合阳县令胡焦曾在契丹居住七年,完成了对鲁的诱捕。他在这里记录的是契丹制作的。在宋代的一些古诗中,记载的西瓜也来自偏远地区。宋代,石红的七言律诗《答陆晶报台将毕功》在马云的保管下这样写道:
新崇泰车型是桂花,徐灵就像一辆跨白銮车。西瓜来自吴语水,谁离得远,谁就可以在西丽要茶。不要减少平泉的植被,还要找南方记录烟火。你什么时候谈论项目的完成?可以舞袖看彩霞。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里写的是西瓜来自吴语水。吴语水在哪里?今天,它是内蒙古的图拉河。公元前97年,汉朝二司将军李广利曾在此与匈奴交战,史称“吴语水之战”。
在这些记载中,古代中国的中原并不存在。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古籍文献中,很多东西的记载和现代的名称是不一样的,但是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先说说这个西瓜是从哪里来的,古代是怎么种的。
一、关于外部记录但大量的记载一般都集中在宋代。如果翻看古诗词集,在宋代之前,并没有关于西瓜的诗词,这就更加明显西瓜是外来的,是在宋代传入中国古代的。
最权威的记载是宋代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其中载有胡焦在契丹的经历。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这里再详细说一下。关于这一点,《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易附录二记载:
年初,韩笑文德光病逝,回到北方。通州合阳县令胡焦成为的秘书,加入了契丹。而约翰的妻子嫉妒,指责约翰谋反,杀了约翰,只好在鲁住了七年...然后她去了平川,那里植被比较多,开始吃西瓜。云起丹破回鹘得这种草,盖牛粪,甜如中国冬瓜。
这里他先说了胡焦留在契丹七年的原因,然后说他第一次在这里看到西瓜,这种瓜就是契丹打败回纥后得到的种子。这个回纥是匈奴人,祖上是汉朝三国时期的丁玲和胡节。我们的话题不在这里,就不研究了。
也有人说是南宋礼部尚书洪灏带进来的。当洪灏去金石国时,他在沙漠中被关押了15年。他回来的时候,带了西瓜籽。回国后,他写了一本书《沙漠故事》,里面是这样对西瓜说的:
西瓜是圆形的,颜色非常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黄。它的蒸瓜甜脆,里面有汁,特别凉。
洪灏死后,他的家人说西瓜是他从金州带来的。其实后来的学者也持这种态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这样记载:
西瓜生长在西域,因此得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这样说的:
据胡焦说,我们在回鹘得到了瓜子,取名西瓜。五代以来传入中国,现在南北都有。
他的记录是矛盾的,这一点我们以后会证明。这些似乎都证明是宋代传入的。但在我国更古老的记载中,也有这种瓜,只是当时不叫这个名字。
第二,关于地方志中国古代有没有西瓜,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基本上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西瓜。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次发掘推翻了这一说法。
1959年,考古学家在杭州水田畈遗址发掘出一个陶罐,里面出现了保存完好的西瓜籽。经测定,距今已有4000多年。
这一发现令人困惑。如果中国古代没有,这些四千多年前的西瓜种子是怎么来的?如果有,为什么没有记录?其实是有记录的,只是不叫这个名字。
早在南北朝时期,沈约在《云芝在押诗》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寒瓜卧垄,秋稻满恶性。茄子烂了,青芋头参差不齐。人生之初,我能应付,离开了,就离开了。梨子又高又结果子,怎能减枝万年?废渠聚雁,昆明池用。
看到这个地方,我们从一个凉瓜开始。这是什么凉瓜?南北朝道士陶弘景也在《瓜体岩笔记》中记载了寒瓜,其中说:
永嘉有大寒瓜,可以藏到春天。
永嘉就是今天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陶弘景说这里有凉瓜。而且这种冷瓜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过很多次。比如北魏后期的贾思勰在《齐·姚敏疏》卷十中写了一种叫椰木的凉瓜:
凉瓜,长七八寸,直径四五寸。
他在这里写道,这棵椰子树应该就是我们现在的椰子。唐代李延寿在《南史·滕谭公传》中说谭公很孝顺。小时候,他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五岁时,母亲杨发烧,想着吃凉瓜,当地风俗不产凉瓜。檀宫历访不能得,位悲切。
我们看到很多关于这个冷瓜的记载,那么这个冷瓜是什么呢?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第一次提到陶弘景说过这个凉瓜,然后后面有一段话。他记录的原话如下:
据陶弘景瓜提说,永嘉有大寒瓜,可藏至春,即此也。五代盖以前,瓜子已进入浙东,但没有西瓜之名,也没有遍布全中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五西瓜》中有明确记载,所以我们会说他的记载是矛盾的。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他的这一点看作是一种解释。他之前说,五代就有记载了,但是南北朝的陶弘景就有记载,所以出现的时间比五代要早,但是之前一直在浙东,不叫西瓜,也没有流传到全中国。
这个记载可以和上面的考古发掘联系起来,也可以和陶弘景说永嘉产凉瓜有关。所以五代传入的,宋代传入的,都是不可靠的,一些古籍中也有很多记载远早于这些时代,但那个时代的名称是汉瓜。据此,古代中国也可能是西瓜的起源之一。由于记载名称不同,五代时又有外来品种的传入,迅速风靡全国,导致人们误以为是外来物种,遂从外来命名为“西瓜”。
三。关于种植汉代氾胜之在《氾胜之》一书中提到了寒瓜,但没有包括种植方法。北魏末年,莱文太守贾思勰在《齐·姚敏书》卷二《植瓜十四》中记载了种植方法,但他的记载与我们现在的种植有出入。他的记录如下:
先用水把瓜子洗干净,加盐。盐不会杀死你。如果你先躺在锄头上,但土是干的,如果你不这样,坑虽然又深又大,但往往夹杂着干土,所以瓜就长不出来。然后坑大如斗。四个瓜子和三个黄豆放在堆旁边晒太阳。
《齐民要术》对后世影响很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面是汉代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农书。但汉代的种植方式并不成熟,有些作物是刚从国外引进的,所以种植时有很多损失。《齐·姚敏书》继承了《氾胜之》一书,收录了当时成熟的种植方法。在北魏时期,中国的农作物、水果和树木已经基本定型,直到现在几乎都是同一种,所以贾思勰的记载对后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瓜类也是如此。
直到元代,种瓜的记载仍参考他的记载。《耕桑提要》是元代的官方农书,由当时的农业局编纂,但在《种瓜》中几乎完全抄袭了《齐民舒窈》,此处不再赘述。
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西瓜的种植方法,但其来源是《齐姚敏书》。其实这并不奇怪。古代的农书都是参考前人编纂的,然后纳入了现在的新种植方法。如果不是,那就和以前的记录一样。这里记录的种植方法略有不同:
土地肥沃,小豆底最好,其次是小米底。当你割草时,你犁地,你经常转身。播种期2月上旬为上时,3月上旬为中时,4月上旬为下时。
王在《群芳谱》前59卷中没有收录西瓜种植方法,不仅没有收录种植方法,而且也没有收录西瓜条目。不过到了清代,有了官方的补充。
所以中国古代关于西瓜的记载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很多,也有人说是汉代从西域带进来的,但是我们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和证据。相反,中国四千多年前的废墟中就有西瓜种子,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当时只是叫“冷瓜”,当时还没有在全国流通。也正是因为名称不同,流通不便,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西瓜。当然,也许稍后我们会发现汉朝时期带来的记录。但作者更愿意相信中国有西瓜。抛开证据和记载,我国地大物博,也有适合西瓜生长的土壤和环境。怎么会没有呢?我们今天说的不过是西瓜的一种,但这不就是在追溯中国农作物的起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