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是哪个民族的特色活动 竹竿舞的来历和风俗

黎族的柴火舞就是这种情况。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竹竿舞,因节奏明快,气氛活泼而广受欢迎。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一、黎族的柴火舞也叫竹竿跳。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9 16:21:17

黎族的柴火舞就是这种情况。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竹竿舞,因节奏明快,气氛活泼而广受欢迎。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一、黎族的柴火舞也叫竹竿跳。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而形成的。其中“打柴舞”影响较大,流传较广,是黎族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跳柴火是黎族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在黎语中被称为“转沙”和“太沙”。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黎族的丧葬习俗。跳柴火是黎族最古老、最流行的舞蹈之一。

黎语“转杀”起源于古雅地区黎族的丧葬活动。是古代黎族人用来保护身体、驱赶野兽、平息警报、祭拜死去祖先的丧葬舞蹈。

清朝的《崖州纪年》记载了这个习俗,丧葬习俗。《跳击杵》指的是柴火舞,是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

“竹竿舞”是黎族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又称“竹竿舞”。每逢春节假期,黎族同胞会穿上华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在广场上跳“打竹舞”。

二、柴火舞的起源

起初,作为黎族哈英人的祭祀仪式,柴火舞只能在丧葬期间跳,有很多禁忌。同时,柴火舞的兴奋可以赶走邪灵的入侵,不仅让逝者高兴归来,还可以减轻亲人离去的悲痛。

作为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与丧葬习俗密切相关的打柴舞只有一种。经考证,它是目前发现的黎族古代护尸舞,对研究黎族舞蹈的历史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在,“舞柴”已经经过加工,搬上舞台、银幕、操场,成为黎族的一项舞蹈体育项目。经过加工改编,其道具已由木棍改为竹竿,故又称“竹竿舞”。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火”的习俗逐渐在黎族中流传和演变。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只“女打男跳”的习惯,已经被“混打混跳”所取代。

如今,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李寨山爱心节的一项健康活动。青年男女通过跳竹竿寻求“伴侣”,增进友谊。小竹竿搭起了青年男女的“鹊桥”。

劈柴舞依赖于三亚黎族的民俗,这一地区的民俗变迁对民间劈柴舞的生存和延续影响很大。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民间柴火舞迫在眉睫。

三、柴火舞传承的意义

打木舞是用粗木棒,在上下左右交叉打木的情况下完成整个舞蹈。所以要注意木头人和舞者的配合,默契,勇气,技巧,步法的灵敏,稍有不慎就会受伤。

打柴舞节奏感强,动作简单直白,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强,娱乐性和竞技性强,是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好方式。

其实在古代,当地黎族人也是利用丧葬活动中跳柴火的机会,举办竞技比赛。目前黎族所有的舞蹈都有成套的舞蹈内容、舞蹈方法和专有名词,只有柴火舞一种。

由于道具、节奏、舞法的特殊性和较强的娱乐竞技性,柴火舞迅速传遍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舞蹈。

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挖掘、改进和创新,这一传统丧葬习俗歌舞被改编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群众舞蹈,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总之,黎族的柴火舞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习俗歌舞逐渐成为百姓的娱乐健身舞蹈,既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又与时俱进。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