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哪个朝代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现公认为北宋张择端的创造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它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它以长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现公认为北宋张择端的创造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它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它以长卷的形式,采用了分散透视的构图方法,更在于通过这部杰作,我们仍然可以在900多年后的《品味中国》中详细了解12世纪的城市生活。
散点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客观图像正确地显示在平面上,使其具有立体感和空感。这种方法叫做透视法。散点透视,很难找到画家的固定位置。整个画面好像有很多视角,每个视角局部形成一个视角关系。类似于我们手机里的全景拍摄。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什么危机?乍一看,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汴京真的很繁华,城里人的生活比村里更好,更丰富多彩。汴河两岸一片繁忙景象。街道上满是车辆和商店。你看卞桥上的人潮,堪比广州高峰期天桥上的人潮。总之整幅画和中世纪的威尼斯差不多。
但是,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这幅杰作完成于北宋惠宗时期。宋徽宗和宋钦宗统治时期是北宋末年,也是宋朝最腐朽最黑暗的阶段。
北宋末年,内部起义不断,如河北天狐、江南方腊、山东宋江、淮西王庆等。这四个人是各地叛军的领袖。《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是在宋徽宗时代的基础上创作的。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绵不绝,金金军多次南下,终于在1127年攻破北宋都城,168年建立的北宋王朝覆灭。那么,画中的繁华不就是北宋的余晖吗?
于是,一些学者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中找到了一些线索。这幅画人物很多,有船,有亭台楼阁,有建筑,但是牲畜不多,尤其是马和羊。马是古代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骑兵在战场上战斗力强,优势明显。羊皮一直是制作帐篷和军服的常用材料,也属于军用物资。但是在这幅画中,这两只普通的家畜并不普通。因此,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着北宋的军事秘密:北宋战马严重不足。
这种说法并非出自空,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历史依据。自宋朝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周边民族的困扰。宋朝北部先后被辽金政权控制,西北为西夏政权所有。后来蒙古政权也崛起了。作为唯一的汉政权,这种尴尬的政治环境注定了宋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朝代。
在古代战争中,战马是战场上一支非常重要的新生力量,即使在宋朝也是如此。马耐寒怕热,繁殖受气候和土壤影响。我国的良种马产自西北高寒地区,中原马一直来自塞北。在秦、汉、唐等大一统、幅员辽阔的中央王朝时代,产马之地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和羁绊之下,并不缺乏战马的来源。
宋朝从独立那天起也非常重视马正。早在宋太祖时期,它就继承了上一代的体制,设立了左右龙飞第二医院,主管马正。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设马评司,专管买马。景德镇四年(1007),设团牧署,以一枢密院副使为团牧使,主管马正。
战马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太祖时期,每年都在汴州买马,并在买马区设立买马公司或马场。非常时期包括公马。
而与宋朝为敌的辽、金、西夏政权,不仅经常限制战马流入宋朝,战争期间还大肆掠夺宋军战马。
辽史上,与宋交易时,马、羊不准出境。宋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边境地区虽有集市,但马匹不在交易范围之内。
“宋初,马尾河东、陕西、川陕三路城中。马嵬吐蕃、回纥、党项、藏牙、白马、象族、嘉宝、名城族诸藩”。
党项羌族周霞政权归宋朝管辖时,宋朝的战马主要来自河西地区。但到了真宗时期,西夏占领河南后,西夏羌人的马匹数量大大减少。到仁宗元年(1034年),西夏建国,推行反宋政策后,宋朝来自河东、河西的西夏战马基本断绝。
历经两朝的著名抗金战士李刚说:“金人只有骑铁马才能取胜,而我是踏军击败他们的,所以他们分手是应该的。”“靖康末,晋人破都,先令马,违者全家。每匹马都有一万多匹马,首都也成了其中之一空”。
可见宋代的战马来源确实受到了限制。由于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宋宋两朝获得战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为了解决战马的来源问题,宋朝开辟了与吐蕃及西南其他民族的茶马贸易,即以茶换马的商业模式。宋代茶马贸易是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由政府直接经营和垄断的贸易,连接着吐蕃和其他民族。其目的不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保证军队对战马的需要。
早在唐代,茶叶就已经出口到西北兄弟民族地区,吐蕃、回鹘也早已开始饮茶。到了宋代,在边疆民族地区,饮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达到了“蛮夷一日不能不茶”的地步。
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人经常在边境购买茶叶。他们用马、羊、牛、骆驼和各种土特产换取宋代的金、银、丝、茶等生活用品。即使在宋代,茶叶也是送给契丹、西夏和女真政权的物资中的必备物品。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对茶叶的迫切需求,在彝族一天离不开茶,宋朝一天离不开马的时候,宋朝与吐蕃及西南其他民族的茶马贸易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茶马贸易应运而生。
宋代为了保证茶马贸易的永久化,垄断茶叶的专有权,规定少数民族只能在官场购买茶叶,严禁私下交易。一旦发现有大陆商人向少数民族地区销售茶叶,违者除没收货物外,还将依法判刑。
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地区永远不种茶树,永远依靠宋朝政府供应茶叶,永远以马换茶,以少数民族的羁绊保证战马来源。宗熙宁在位期间,神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茶马司,直属中央。可见宋朝对战马供应的重视。
但由于茶马比受供求关系、民族关系等因素影响,注定了这种贸易不可能是永久性的。
比如北宋神宗以后,西河地区归宋朝管辖,居住在今甘肃、青海的吐蕃部落嗜茶如命,马羊成群,所以茶贵而便宜,一百斤茶叶可以换一匹马。尤其是南宋以后,只失中原之地,西河、陕西地区被封锁,买马的区域缩小。茶马比变得便宜,马源逐渐枯竭。后来南宋在广西开辟了新的买马地。
由此看来,战马一直是困扰宋代军队的一大难题。没有马就没有骑兵,没有骑兵就没有战场上的优势,打败仗的几率就会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宋政权想尽了办法,但由于种种因素,战马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也成为南宋无法打破的北宋灭亡的标志。
北宋躲过辽朝,栽在金朝手里。南宋挺过了金朝,最后倒在了元朝的铁骑之下。但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战马的匮乏成为他们在马背上面对民族时战败的一大因素。
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在少数民族的围攻下,依然延续了319年。其存在时间仅次于汉朝,但疆域却是最小的统一汉朝。而且宋朝的相继建立不同于西汉和东汉,有王莽在汉中期篡位,而北宋和南宋的衔接是一脉相承的。不得不说,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综上所述,从一幅画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困境,《清明上河图》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北宋的危机。灭亡的迹象在作者的笔下悄然加剧,直至成为南宋牢不可破的局面,一个王国最终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