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古代人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君子原意是指国王,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思想的变化,最终演变成一种对高尚人格和道德行为的尊称。《论语》记载了儒家对君子的论述,孔子
“君子”是古代人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君子原意是指国王,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思想的变化,最终演变成一种对高尚人格和道德行为的尊称。
《论语》记载了儒家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说:“质胜于文,文胜于史。温柔,则君子。”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明确。它关乎一个人的气质。如果太直白,会显得鲁莽;特别注重礼仪,好像很虚伪。只有气质和礼仪兼备的人才配得上绅士的称号。
儒家圣人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它们是哪三种快乐?今天,我们来谈谈祖先生活中的乐趣。
“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专章专句。全文是:
“君子有三乐,而王不在人间。父母皆存在,兄弟无理由,其乐融融;对得起天,对得起人,开心就好。受天下英才教育,三乐也。”。
说白了就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颗快乐的心,一个快乐的教育,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开放的心态,教书育人,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第一,父母双方都存在,兄弟没有理由。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既然能被称为孔孟,被列为继孔子之后的亚洲圣人,足见孟子对儒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他提出的“君子有三乐”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君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所谓“父母皆有,兄弟无因”,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身体健康,兄弟姐妹安然无恙。一个人有一个安稳的家庭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因为家庭作为每个人的避风港,一旦出现不和谐,也会对个人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论语·立人》孔子说:“父母在此,不远行必游好”。作为孩子,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尽量不要太过分。
当然,孔子并不反对出国为个人理想打拼,或者有明确的目标。
因为父母是家庭的核心成员,不管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一旦父母去世,他们就会散了。
父母健在的同时,家庭稳定,才能无后顾之忧。这就是为什么孟子强调家庭安全是君子最大的乐趣。
第二,无愧于天,无愧于人。总之,对得起天,对得起人,是君子的第二大幸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问心无愧。
所谓的“句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作为一个君子,只有问心无愧,或者不缺德,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汉奸。虽然他为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他臭名昭著。即使在当时,也有不少学者当面或书面辱骂他是汉贼。其实这和曹操的不仁有很大关系。很明显,曹操不是君子。
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愧对良知和天地,是儒家所说的“非仁”。也就是说,曹操并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他根本感受不到“无愧于天,以人为荣”的幸福,这是儒家对君子最苛刻的要求。
第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孟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教书育人不遗余力。习语“孟母三大运动”的主角是儒家圣人孔子本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对教育的坚持应该也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乐,也可见孟子对教育的重视。
在教育方面,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他提出把全民教育作为仁政的手段和目的。“立其为榜样学校来教书”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孟子作为一个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品德高尚的圣人,希望把自己一生的知识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乃至天下的孩子。
但是你怎么能自己做到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商”的核心理念。方仲永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但最终却因没有继续学业而失败,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
所以孟子最后提倡的“君子之乐”,其实揭示了天赋和努力的关系。即使一个人特别有天赋,但是后天努力或者受教育程度不够,那么他也无法继续提升自己的天赋。所以君子应该把教书育人,或者说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洁玉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父母健康,兄弟和睦,可以让一个人无拘无束;而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是成就伟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知道教育和学习的乐趣。这就是君子应该知道的“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