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明朝打不过满清,而是末年的明朝打不过初期的满清。
也就在明朝灭亡前40年,大明10万大军在朝鲜重创身经百战的20万日军。
日军最终灰溜溜的从朝鲜撤走!
因为双方的军事实力皆不在一个水平上,17世纪的西方军队,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军事改革,而明军大部分却依旧停留在中世纪的战斗水平,即使少量精锐部队,也只是文艺复兴初期的水平(16世纪)。而对手方面,满清也同欧洲的鞑靼、突厥和哥萨克等游牧民不同,前者在1634年后逐渐过渡成农耕帝国,而后者依旧是游牧放羊抢东西。
西方国家从1517年开始,便进入了近代化军事改革的路线中去,从最开始的西班牙方阵到荷兰的拿骚的莫里斯方阵再到古斯塔夫二世方阵,欧洲军队的近代化初步完成,其步兵在训练上各位讲究铁一般的意志,这样才能在面对敌方骑兵的冲锋或是步兵的长矛对阵时不会溃败。炮兵独立成军,这和火器混杂的神机营不是一个概念,从三十年战争开始,欧洲各国格外重视炮兵的培养,基一时间,很多军事学院林立,而炮兵专业则是重点科目,这种环境下培训出来的炮兵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火炮的作用。骑兵不再是散乱的冲锋,而是开始强调整齐划一的从多个位置冲撞敌军。在农耕国家的经济优势下,骑兵很容易胜过游牧民族的骑兵。因此面对一直近代化部队,游牧民族不再有任何优势,远近都会遭到打击,溃逃还有一支更强的骑兵回来追杀。
而同时期的明朝,战术就很落后了。对武人的轻视(重文轻武的结果)和对军户的严苛管理,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很差。当卫所兵已经不堪用时,募兵就成了帝国的主要支柱。但是大明窘迫的财政,使得募兵经常被欠饷,日子过得这么被,明军的战斗意志也就提不上来。整个明中后期以来,明军的战斗力基本都要靠将军的私人家丁武装来维持,这具有浓厚的中世纪特色。当然,明军中也是不乏改革志士,像戚继光、俞大猷、孙承宗、袁崇焕和秦良玉,都属于中国明代军队近代化的领头人物。但是他们的成果也只是局限在某一支军队上,尤其是戚继光在蓟州的改革,只是改善了蓟北一地的情况,并没有对其他镇府有过特别大的影响。而且戚继光被调职之后,这场积极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了,等到了萨尔浒之战时,明军对游牧渔猎民族作战时非常倚重的战车,数量比万历十年少了一半还多,军队素质还差,自然是就没什么挡得住满洲军进攻的可能了。
再看满清,它和东欧的一干游牧民也是不同,在皇太极的指挥下,清军拥有了比明军更强的装备,而且其兵源素质更高,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明军自然难以招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