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重阳能够活到第三次华山论剑,那么谁也夺不走他的天下第一,因为他武学天分极高,又修炼了“先天功”这样的绝学,更不用说他四十八岁上遇到吕洞宾和钟离权,得传金丹大道了。
如果王重阳能够活到第三次华山论剑,那么谁也夺不走他的天下第一,因为他武学天分极高,又修炼了“先天功”这样的绝学,更不用说他四十八岁上遇到吕洞宾和钟离权,得传金丹大道了。
身世
在世人眼中,王重阳先是学文,后又学武。但实际上,在王重阳四岁的时候,父亲王进就传给了他一门世间无双的内家心法——先天功。
先天功,顾名思义,是指后天转先天的功法。道家认为,婴儿在母亲腹中时,进行的是先天呼吸,吸收的是天地间最纯净的能量,所以百病不生。而随着婴儿呱呱落地,遭受了尘世的污染,先天呼吸渐渐转化为后天呼吸,吸收的能量驳杂不纯,渐渐就容易被病痛侵扰。
而先天功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呼吸吐纳之法,将人吸收的能量提纯,保持人体的纯净,使其耳聪目明,不受尘世乱象所惑。练成了先天功,无论学文习武,都比普通人快上数倍甚至数十倍。
王重阳天资聪颖,三岁即能识文断字,四岁时通读经典无碍。王进见儿子如此了得,便把先天功传给了他,叮嘱他无论行走坐卧,都要按照先天功呼吸吐纳,否则就要接受打手心的惩罚。事实上,这种严格的要求,对天性活泼的小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虐待,但王进并非不爱子之人,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原来,王进在少年时,曾和一代奇人独孤求败同行。两人携手惩恶除奸,救危济困,做了不少大好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便是铲除了臭名昭著、残害百姓的秦岭十三太保。但是就在这一战中,王进受了重伤,从此不得不退出江湖。
当时,独孤求败和王进合战十三太保,两人配合无间,仅以受了几处皮肉之伤的代价,便将十三太保全部放倒在地。然而,就在他们庆祝胜利之时,本来重伤倒地不起的十三太保老大突然暴起,将猝不及防的王进擒住,拿住了要害。
独孤求败见老大紧贴在王进背后,右手锋利的铁钩抵在王进的咽喉上,脑中迅速闪过十几种救人之法,却没有一个能保住王进的性命。此时,老大命令独孤求败自断右臂,否则自己就会杀死王进。王进却让独孤求败不要顾忌自己的性命,立刻出手。
谁知独孤求败哈哈一笑,说自己虽与王进有些交情,但还不到生死之交的地步,自己能救则救,救不了就算,哪有为他断掉一臂的道理。独孤求败说完,便做出掉头欲走的样子,却忽然拔出紫薇软剑,剑身弯曲如蛇,从老大的背后刺入,破了他的丹田气海,一剑毙命。
然而,独孤求败救人心切,下手的力道没有把握好,紫薇软剑穿透了老大的腹部以后,竟然又刺入了王进的腹部。后来,经名医诊治,王进性命无碍,但却伤了肾经。这肾经关系着人的寿数和子嗣,也就是说,王进此后难有子嗣,就算有了子嗣,同样要面临寿数不长和难有子嗣的问题。
听了大夫的判断,独孤求败非常懊悔和惭愧,他不但将万金难求的紫薇软剑抛入了万丈神谷,还把家传的先天功以及自己领悟的剑法精要,通通传给了王进。后来,王进到了四十多岁,才有了王重阳这个儿子,想起医生那番话,便早早将先天功传给了王重阳。
王重阳练了先天功之后,头脑变得愈发聪明,读起书来非常快,简直可以一目十行,自十三岁到十六岁,他接连中了童生、秀才和举人。同时,他的身体也渐渐变得轻盈而强壮,九岁时就能举起三百斤的石锁,十四岁时就轻松跃过一丈半高的院墙。
十八岁时,王重阳中了进士,但他对金国欺压汉族百姓早就深为不满,考科举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不但没有做金国的官,反而秘密召集反金义士,在终南山下建造活死人墓,储备军械粮草,准备时机一到,便起事反金。
王重阳这些行动,当然没能瞒过父亲王进。王进见儿子有如此志向,虽然不符合自己对他无灾无难到老的期望,但也老怀大慰。于是,他将独孤求败留给她的剑法精要传给了王重阳,表示自己的支持,并把当年伤了肾经的事情,坦然相告,而王重阳亦坦然接受。
武功
此时,王重阳先天功已然小成,练起剑来事半功倍,半年而成。此后,他一边筹划抗金事宜,一边试剑江湖,磨砺武功。王重阳内力既深,剑法高妙,一入江湖便难遇敌手。只是有一名叫作林朝英的女子,年纪与王重阳相仿,武功却比他还要高出半筹,两人经常切磋交流,进步都非常快。
王重阳和林朝英接触多了,虽然表面上互不服气,日日比武斗嘴,内里却是互相佩服,暗生情愫。只是王重阳想到自己的身体,还有抗金大计,便将这份情愫深藏心中,对林朝英的明示暗示,故作不知。
三十岁时,王重阳带领群雄起事抗金,然而金人控制北方已久,根深蒂固,根本难以撼动,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北方的义军不闻不问,致使这次起事,很快就被金人扑灭。王重阳见当初跟随自己的群雄,死伤大半,又愧又恨,竟遁入活死人墓中,发誓永不出墓。
听说王重阳自囚古墓,很多朋友都来劝说,但王重阳始终不为所动。后来,林朝英也来到活死人墓前,不过她没有像其他人一般殷勤劝告,而是开口大骂。林朝英一直在墓前骂了七天七夜,王重阳终于忍不住,出来与她交战。而林朝英见他出来,竟然扑哧一笑,说你既然出来了,就不用再回去了。王重阳这才明白了林朝英的苦心,两人由此结伴行走江湖。
在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之中,王重阳和林朝英感情越来越深,终于有一日,林朝英放下矜持,直言王重阳要么娶了她,要么出家当道士。王重阳想到父亲当年所言,自己寿数不长且难有子嗣,不能给林朝英一个完整的家,竟然一狠心,真的在终南山上修了全真观,出家当了道士。而把活死人墓,留给了林朝英。
道士
本来,王重阳当道士是为了让林朝英死心,但他从小通读《道藏》,当了道士后,又开始学习《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他的先天功又是道家一脉的功法。因此过了几年,竟真让他领悟出几分道家长生之理,坚定了他的求道之心。
王重阳四十八岁时,一日忽然心血来潮,下了重阳宫向南而行,直走到十五里外的甘河镇的一条小河边,河只有两丈余宽,一座三孔石桥架于其上。此时,桥头上正坐着两位道人,一人身披敞衣,头挽双髻,耳厚眉长,手持宝扇;一人身穿黄道袍,面如满月,目似朗星,身佩一把宝剑。
王重阳通读《道藏》,眼见二人仙风道骨,形貌与传说中所说的钟离权和吕洞宾毫无二致,当下拜倒在地,求二仙传授金丹直指的大道。钟离权摇着宝扇,笑而不言。吕洞宾则笑着对他说,我看你修炼的某种功法,已颇有根基,假以时日,必能以武入道,又何必求我?罢了,我且传你一些道法,不过只可作为辅助之用,切不可丢了根本。
吕洞宾说完,右手轻轻一挥,王重阳脑海中已经多了数十篇功法。他还没看完这些功法的名字,便觉一阵清风吹过,钟离权和吕洞宾的身影已经不见,天空中一朵白云飘了过来,形成了八个大字,转瞬间又消失不见。那八个大字,王重阳记得分明,正是:
武道同源,气凝成丹。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是武学和道家都是人类为了改造自身、沟通天地而出现的,两者颇有相通之处。当一个人的内家真气凝缩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能形成道家的金丹,从而延长寿数,大道可期。
金丹
王重阳得到了吕洞宾的指点,一下子豁然开朗,于是他继续追求武道的极致,寻找能将真气压缩的方法。后来,王重阳得到了《九阴真经》这本奇书,为了消弭武林纷争,也为了找到绝顶高手,启发自己,王重阳发起了第一次华山论剑,邀请黄药师、欧阳锋、段智兴和洪七公、裘千仞参加。
第一次华山论剑,除了裘千仞自认不如王重阳,没有赴约,其他四人全部赶到华山。王重阳和黄药师等四人大战了七天七夜,终于使四人承认他技高一筹,是天下第一。而在比试的过程中,王重阳发现,虽然黄药师的弹指神通、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欧阳锋的蛤蟆功都是绝顶的武功,但段智兴的一阳指,能够将内气高度压缩,再于指尖射出,恰恰是自己寻找的压缩真气之法。
于是,在华山论剑之后不久,王重阳远赴大理,以对付欧阳锋的名义,用先天功交换了段智兴的一阳指。当然,后来,他也的确用一阳指破了欧阳锋的蛤蟆功,这也是真人不出妄言。
此前,王重阳已经翻阅过《九阴真经》,虽然没有修炼,但其中武学道理已豁然而通。第一次华山论剑后不久,他在少室山下见了斗酒僧神乎其神的武功,心中又有所悟。此时再加上一阳指,王重阳便创制出一门快速吸收天地精华,压缩体内真气的法门。
王重阳运用这种法门,使体内积蓄的真气越来越多,越来越纯,终于渐渐凝结成一刻黄豆大小的金丹。在丹成之日,他按照以前的计划“溘然长逝”,然后出其不意地破了欧阳锋的蛤蟆功,然后“灯尽油枯,长眠地下。”
其实,王重阳已经练成了金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个凡俗的王重阳的确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实打实的王真人。
到了《神雕侠侣》的时代,王重阳的道法不知道修到了何种程度,但是就算他练就金丹之后止步不前,其他凡俗之人,也绝不可能是他的对手。
所以,如果王重阳参加第二次、第三次华山论剑,他必定仍然是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