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在历代皇帝中无人比肩?

毛泽东最欣赏两个封建帝王,他在读冯梦龙的《智囊》卷上写下批语:“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唐太宗是在唐朝建国后第九个年头即位称帝的。长期的战争与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7 04:27:46

毛泽东最欣赏两个封建帝王,他在读冯梦龙的《智囊》卷上写下批语:“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唐太宗是在唐朝建国后第九个年头即位称帝的。长期的战争与动乱,使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千疮百孔。因此,结束战乱,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与发展生产,便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因而,当他即位之后,即在朝臣中开展治国方略的大讨论,把求贤致治作为基本方针。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十三年(639年)他又对身边侍臣讲:“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在唐太宗看来,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国力的强弱——特别是国家官员的素质。他认为,官不在多而在精,在贤,在有才能,在有干劲。他在贞观元年(627年)即指出: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为了让群臣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唐太宗以历代王朝的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来为他的人才观作证。他说刘邦“田舍翁耳”,其所以能取天下、定天下,“盖任得贤臣所致”。他认为,“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他由此总结道:“得士则昌,失人则亡。”“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十分讲究原则和策略,体现出了封建君主的博大胸襟和超前眼光。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历代君王中无出其右者。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选贤任能德才兼备、不拘一格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身边侍臣讲:“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又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他明确提出要把“才行兼备”作为国家各级官员的必备条件,并且按照这个标准来任用官员。 在他看来,有德乏才、有才乏德,均为弊端,不宜重用。但若德才兼备,则难能可贵,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魏徵早年参加过瓦岗寨农民起义军,后归唐做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是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查李建成的亲信,抓住了魏徵。唐太宗问:“你为什么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魏徵正言道:“人各为其主,可惜李建成不听我的劝 告,否则今日胜负成败也尚未可知呢!”太宗见魏徵机警刚直,便不计前嫌,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魏徵尽职尽责,向唐太宗提出许多建议和尖锐批评,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臣。

长孙无忌是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也是唐太宗早年的朋友,在建立唐朝的斗争中立功不小。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兼掌门下省、尚书省。高士廉劝阻说:“以外戚立三公,嫌议者谓天子以私治家。”太宗不以为然,说:“朕任官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如魏徵,不弃也。”唐太宗所说的襄邑王李神符,是太宗的叔父,虽有过功劳,但缺乏管理才能,而且腿脚有毛病,行动不便,所以太宗没有重用他。太宗接着又说,如果因为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而照顾他,多给他一些金银玉帛就行了。现在之所以托与大任,是因为他文武兼备。长孙无忌知道此事后,也害怕别人说皇帝有私心,推辞不就。太宗则是坚决地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今日之举,非私亲也。”长孙无忌只好接受了任命,后来果然在“贞观之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偏重从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中提拔人才

隋文帝时虽然明令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唐初士族(即氏族或世族)仍有不小的势力。唐太宗也清醒地认识到,士族势力可能在 一定条件下膨胀发展。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下令修改《氏族志》,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竟不顾当时已是李氏王朝的天下,而把崔姓列为第一等。唐太宗对此大为不满,遂提出“尚官”原则,即不论各家族历史上如何,要凭现在的功劳和官爵重新评定,“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这样,李姓便被排于 《氏族志》第一,从而极大地压抑了魏晋以来山东、江南等大族世家。原来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但对唐王朝有功的人也被提升到显赫地位。

唐太宗虽然把皇族李姓列为第一,但他从一开始就注意限制皇族势力,不许他们有过多的特权。唐高祖李渊曾沿袭旧制,将皇族子孙乃至童孺都封为王。唐太宗则不然,他在贞观元年(627年)即对群臣讲:“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他下令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只留几个确有功劳的不降,他对皇室成员同样实行论功封赏的政策。

唐太宗压制士族的目的是广开才路,让中小地主以及庶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升迁和从事政务的机会。据统计,太宗当朝23年,共用相28人,其中魏徵、马周、戴胄出身寒微,张亮的出身则是普通农夫。唐太宗还指令国学中四门学所招1300人中,必须有800人是“庶人之俊异者”,即招收无官无禄的百姓子弟。加之国学所招官员子弟中有大批人不是士族,这样,普通地主和普通官吏的子弟进身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唐太宗压抑士族的举措,表现出他不拘等级、门第、资历而广选人才的气魄。他认为,国家是大有人才的,关键是眼界要开阔,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以恰当的任用。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命令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但封德彝好长时间也未能推荐一人,他对唐太宗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至今没有发现有杰出才能的人。”唐太宗批评他说:“以前的圣明君主,他们用人好比使用器物,都是取用当时的人才,不可能去向别的朝代借取的。因此,你只能说自己无知人之明,不会发现人才罢!怎能诬蔑这一代没有人才呢?”

唐太宗一改魏晋南北朝以来以门阀士族地主为政权支柱、实行少数人参政的人才政策。他将政权建筑在包括广大中小地主阶级的整个地主阶级的基础上,并偏重于依靠中小地主和一般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人才,不仅扩大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基础,而且还使李唐王朝建立伊始,便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李唐王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三是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唐太宗认为,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他在《帝范·审官》中说,作为明君,其用人,犹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 并具体地分析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怯者取其慎,无愚智勇怯,兼而用之”。

在实践中,唐太宗也正是这样针对其人所长而用其才的。如房玄龄善于运筹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唐太宗每与房玄龄谋事时,总是说“非如晦不能决”;待到杜如晦表态首肯后,再用玄龄之策……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宗就曾急召房玄龄、杜如晦入秦王府密谋,听取他俩的意见。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任房玄龄、杜如晦为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共同辅佐太宗,犹如太宗的左右二膀,时人将他俩并称为“房杜”,这还为后世衍生出“房谋杜断”的成语。他们在贞观时期以贤相著称,固然是因于他们的德行、才能所致,也与唐太宗知人善任、取长舍短是分不开的。

又如戴胄居官“忠清公直”,唐太宗据此将戴由兵部郎中擢为大理少卿,使其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史载戴胄任大理少卿之后,“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萧瑀“忠直居多”,人品亦好,但是性情猖介,与同僚多不合,往往发表错误意见。唐太宗了解这一点,不以“谗人罪之”,一直重用。马周出身贫贱,从小失去父母,却生性旷达不羁,乡人看不起他。后来他几经曲折到了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当门客。贞观五年 (631年),唐太宗要文武百官都上书言皇帝得失,提批评建议。常何是个武将,没有文才就让马周代写,当常何把马周写的20余条意见呈给太宗时,太宗拍手叫好。他知道常何写不出来,就追问是谁的手笔。常何承认说:“这不是臣的主意,是臣家中的客人马周写的。”太宗马上召马周上殿,竟接连派了四批使者去催。马周来后,太宗与他大谈国家大事,马周讲了自己的见解,马周的上疏,与唐太宗平日所思所想一拍即合,唐太宗认为马周识察事物的能力极强,处理事情敏捷果断,机智善辩,善于疏奏,就让他在门下省值班,授监察御史的职务。贞观十八年(644年),马周又升迁为中书令。

在中国古代史上,像唐太宗这样将“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运用得如此娴熟圆润、如此炉火纯青的帝王并不多见,而唐太宗之所以善任群贤,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地各尽其才,乃得力于他的知人,得力于他对群贤优缺点、长短处的细致、全面、正确的了解。 这样,他便能够在任使上扬长避短,让大家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四是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保护人才

唐太宗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因此不仅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予以随才任使,充分尊重、充分信任,而且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要给以充分关怀和照顾。

贞观三年(629年),太子的老师李纲患有脚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宗就送给他一乘轿子,令东宫侍卫抬他进东宫,并要求太子亲自引导李纲上殿,太宗亲自迎接见他。唐太宗听说开国大将、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勣得了急病,药方上讲把胡须烧成灰做“药引子”可治此疾,于是便剪去自己的胡须给李勣配药。李勣感动得叩头至流血,泣不成声。太宗却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唐太宗还注意对正直刚烈的贤士们的政治保护。这些贤士因正直刚烈的特点,所以最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小人的谗害。魏徵刚谏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而唐太宗容忍魏徵、保护魏徵也是中国历史上颇为著名的纳谏例子。各种唐史资料都记载说,魏徵作为谏议大夫而坚守职责,刚直不阿,往往用最尖锐的批评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下不了台。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让长孙皇后将郑(仁基)家年方二八的女儿招来为妃。魏徵知道后,就气冲冲地对他说:你住在宫殿楼台,应该想到百姓有没有茅草房安身;你身穿锦绣,应该想到百姓有没有麻布蔽体;你妻妾成群,应该想到天下男子是不是都有了妻室。你要娶的姑娘早已许有婆家;你夺人之妻,难道是国君为民父母的行为吗?太宗听了大吃一惊,听从了魏徵的劝谏。魏徵的敢于直言以谏,使唐太宗对他也有些害怕。唐太宗喜欢鹞子,一次,他正在后花园里玩鹞子,听见魏徵的说话声,赶忙把鹞子藏在衣袖里。魏徵装着没看见,同他议论国家大事,大谈皇帝玩物丧志的历史教训。太宗心里发急,但魏徵则滔滔不绝。等到魏徵离开时,鹞子已经闷死。太宗常常表扬魏徵直谏,他把自己比作矿石中的金,把魏徵比作将金从矿石中提炼出来并锻造成器的能工巧匠,他说:“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当然,唐太宗也是一个有性子的人,他对魏徵的批评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一次魏徵在朝廷当众顶撞了太宗,太宗回宫后怒气未消,对长孙皇后说:“恨不得杀了那个乡巴佬,使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罢,马上穿上朝服,向太宗称贺。她说:“我和陛下是夫妻,讲话都还要看你颜色,谨慎行事。而大臣都可以当面批评你,顶撞你,说明这些人都是公而无私的忠臣。像魏徵这样的人批评你,你没有处罚他,说明你有开明纳谏的胸怀。有你这样的明君和魏徵那样的良臣,天下还有什么不安定的呢?”听了皇后的劝解,唐太宗又转怒为喜。魏徵也曾说过:“是陛下引导我们批评建议,我们臣下才敢言的。否则我们哪敢批评?”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因病不治而逝,唐太宗亲往魏徵府上吊唁,放声大哭,还为这位忠臣诤友亲书碑文。过后,他怀念魏徵的好处,对侍臣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胸怀,吸引了不少有远见卓识的人为他陈述利弊得失,形成了一个以魏徵、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为首的智囊团,使他在制订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政策时,能尽量注意切合实际,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而其虚心纳谏的本身,除了表明他对人才的保护之外,也是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贞观之治”,正是在这种君臣上下、社会上下比较一致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本主义的和谐气氛中发生与发展起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最伟大的君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