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原文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一,前
《前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官贬黄州时期,王安石变法后,苏轼连续上书反对变法,并请调外任,尤其当他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缘诗人之意,托事以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新进权贵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于元丰二年(1079)寻章摘句,罗织罪状,弹劾苏轼“讪谤朝廷”“指斥乘與”,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府,《汉书-朱博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当了一名闲散小吏,《前赤壁赋》就写于黄州任所。
二,賦
《前赤壁赋》表现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作者讴歌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赞美了英雄的业绩,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倾吐了胸中的郁闷和不平;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些逃避现实,随缘自适的思想情绪。但作者处于逆境中,沒有消极颓废,而是表现出一种旷达的精神和洒脱的态度。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人说此赋是“在诗情画意之中向读者注入腐朽的人生哲学。”这恐怕是不合适的。古人论者有其题旨是“发遗世之响”,有说是“吊古今不尽之意”,有说是抒“山水之癖”,有说是“发胸中旷达之思”。今人论者多说其咏物寄概,阐述人生哲理。更有人立言说此赋乃苏轼借史事暗托元丰四年宋王朝军队灵州之败,讥变法派与宋神宗的,另有宏旨深意。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其永恒魅力之所在。
《前赤壁赋》中流露出明显的道释两家思想。与早年不同,苏轼后来极强调佛老思想与儒学的一致。他赞同“孔老为一”、“儒释兼通”。力求三教合一,他所倡导的“蜀学”,即为儒、道、释三家思想混合体。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前赤壁赋》中“变与不变”、“物我永存”思想及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的人生态度,显然来自佛老思想。这是苏轼在逆境中保持达观的精神支柱。他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所谓“达”,指识见通达、因缘自适,乃至临危履难而泰然自若。这在《前赤壁赋》中都有所反映。
《前赤壁赋》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作者通过赤壁遨游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喜——悲——喜思想感情上的变化。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忧乐相寓,悲喜交织。文章意境优美、文字清丽、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思想的波折变化和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达到妙造自然的境地。文章运用赋体文传统的主客对答手法,骈散结合、笔调活泼,音节和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赋原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诗歌的一种。屈、宋作品和两汉赋,通称古赋,魏晋有骈赋,唐代又发展为律赋,到宋代欧阳修、苏轼,才打破賦的格律,开始用散文作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这种散文赋的出现,标志着文赋的成熟。使其尽洗齐梁骈赋的浮丽之气。《前赤壁赋)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三,赤壁
应当指出的是,苏轼游的是黄岗赤壁,不是据后人考证的湖北嘉鱼县东南或蒲圻县西北的真赤壁。长江沿岸,赤壁甚多,在今湖北境内称为赤壁的地方,就有五、六处之多。有人说苏轼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其实这种误会并不始自苏轼。唐诗人杜牧于会昌二年春至四年八月(842——844)任黄州刺史,曾有《齐安郡晚秋》一诗,齐安郡就是黄州,结尾两句说:“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是不是杜牧也把赤壁之战的地点搞错了呢?杜牧喜论兵,苏轼在黄州达七年之久,大概不至于搞不清赤壁之战的地点。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也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并没有明确肯定黄岗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苏轼为什么这样写呢?郎晔引晁补之《续离骚叙》说:“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云。”也就是说,苏轼只不过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罢了。苏轼曾说自己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当所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说文》):此恰可为《前赤壁赋》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