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表、闹钟出现之前,我国古代是如何计时和报时的?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火闹钟”真的用火吗?古代计时器漫谈
原创 浩然文史 2019-07-11 07:55:39
近日,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古装历史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可谓大火,其对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3 04:05:32

千万不要低估古代老百姓都聪明智慧,古代有不少用来计时的方法,简单介绍几种吧。

1、刻漏

刻漏引又称漏刻﹑漏壶,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漏壶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出﹐漏壶水面上的漏箭由于水面下降而改变位置﹐漏箭对应的刻度来显示时间。

后来改进成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当然这种计时器因为水流的速度不够均匀,所以精确度不高。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於《周礼》,《周礼·夏官》中记载有:

“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 (悬)壶以序聚 (柝)。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

“序聚 ”就是根据漏壶的标示按时敲木梆报时的意思。“水火”是控制水温的措施。

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都是泄水型。

2、沙漏

由于冬天水易结冰,所以古人想到改用流沙驱动的来记录时间。它的基本原理和刻漏差不多。

《明史·天文志》记载了明朝时期詹希元创造的\"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各级轮边上的沙斗里,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指向有刻度的仪器圆盘,以此显示时间,这种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

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防止沙子流动时被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在《宋学士文集》中记载了沙漏结构,还标出了零件尺寸和齿轮各轮齿数。

3、焚香计时

古代的僧人以一炷檀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那时标准的一柱檀香燃尽需要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用檀香计时,不受时间和环境影响,且携带方便,制作简单。檀香还能营造气氛,香气袅袅环绕,所以很快就流传开了。

后来夜间打更的更夫也使用焚香确定时间,并称此为“更香”。

4、暮鼓晨钟十时辰制

这种计时方法最早出现在先秦,昼夜各五个时辰。据《隋书.天文志》,昼分为朝、禺、中、晡、夕五个时辰,晚上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时辰,后来改成用五更来表示。

19点为一更又称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二更,凌晨1点为四更,凌晨3点称为五更又称亮更,表示天亮了该起床了。

定更之时就先击鼓,后撞钟,提醒大家夜晚拉开了序幕,可以洗洗睡了。从二更到五更,就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休息。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撞钟,表示改该起床干活了。

击鼓的方法为“紧18、慢18”,即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撞钟方法与击鼓方法相同。

哈哈,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根据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许多计时方法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