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不管是不是嫡长子,只要是双胞胎,哪怕是一前一后出生,也有大小。一般常理,大的就是大,小的就是小。这个是不会混淆的,无论他们再相像,其父母亲还是分得出来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然而不得不说题主多虑了。
嫡长子宗法制始创于西周建立初期,由周公旦一手创立,就是说君王应传位于嫡长子。何谓嫡长子?天子或诸侯正妻所生的长子。当然,这个正妻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正妻的品行不端或是嫡长子不受国君待见,那么,国君往往会废掉原来的正妻,而另立其他所宠的嫔妃或所宠皇子的母亲为正妻。如此,后来正妻的大儿子将被立为嫡长子。例如,汉景帝废栗姬而另立王夫人,刘彻为太子。
那么,从古到今,有哪些朝代使用嫡长子宗法制来立储呢?
周朝的分封制使得周天子与数百诸侯并存,尤其是春秋以来的礼崩乐坏,使得嫡长子宗法继承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庶子夺位层出不穷,那是一个强者定章程的时代,所以不多讨论了。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自称皇帝开始,到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前后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大概出了400多位皇帝。但是,并非所有的皇朝都按嫡长子宗法制来立储,可以说能遵循该制度的基本是汉人皇朝。
清朝采用秘密立储制度,而元朝初期仍采用由宗亲、贵戚和勋臣参加的库里台大会选举制度,后来也曾融入了汉人的嫡长子宗法制。除此之外,占据皇帝人数半壁江山的五代十六国、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虽然其中也不乏采用嫡长子宗法制来立储,然而可惜的是,那些皇帝多数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人砍了或撵下台了,立储对他们而言,其实意义不大。金辽兼具朝代时间不长且非汉人皇朝,也没有谈论的意义。然而,西夏却是个例外,其政体制度大致参考宋朝,因此立储倒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
综上所述,除掉秦隋两个短命王朝,真正采用嫡长子宗法制度的朝代大致只需考虑汉、三国、晋、唐、宋、西夏、明等朝代罢了,期间皇帝大概100余人。
那么,这100余位皇帝,又有几人能生双胞胎呢?1、古代君王平均寿命不长
本来开国皇帝毕生忙于攻城略地,相对那些坐享其成的子孙们来说,应该是寿命短、儿子少。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人均活过了60岁,儿子也不少。另外,就数风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和宋徽宗赵佶了,此二人爱江山更爱美人,后宫女子不计其数,儿子均超过了30个。汉武帝刘彻和明成祖朱棣在他们的朝代算是长寿之帝,然而,他俩忙着开疆拓土,虽然寿命较长,然而所出无几。
其实,古代皇帝虽然锦衣玉食,然而平均寿命不长。就以明朝为例,也许是朱高炽基因不好,除了朱厚熜,其他几任皇帝几乎没有超过40岁的。如此短命,别说双胞胎了,想多生个儿子都头痛。
2、当然,有些皇帝寿命长、身体健康,后宫三千,还是有机会生下双胞胎。然而,据统计,能否生双胞胎其实主要取决于母亲。
1)如果母亲本身为双胞胎,那么下一代为双胞胎的概率为1.7%。
2)母亲年龄达到40岁,或产次达到7次以上,那么生双胞胎的机会较大。
3)女性多吃番薯有助于生双胞胎。
如此看来,几乎没有哪位皇后能满足以上任意一个条件。
首先,未有任何资料显示哪位皇后为双胞胎。
其次,第二个条件更是苛刻,古代女子年满40岁,早已是人老珠黄,皇帝哪里还会临幸,因此,也很难生育7次以上。据我所知,古往今来,那么多皇后,也只有武则天和娄昭君是个例外,她们凭借着美貌与手段,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确实子嗣众多,且产子年龄均超过了40岁。坊间也曾传说她们都诞下龙凤双胞胎,然而却无史料记载。
最后,第三个条件几乎不必考虑了,皇后怎么可能以番薯为食呢?
综上所述,即便还有一些皇帝身体康健,然而能否生育双胞胎几乎由皇后说了算,而有助于生育双胞胎的条件极为苛刻,几乎没有哪位皇后可以达到,因此,古代皇帝根本就很难生出双胞胎。
那么,回到题目本身,假如哪位皇后有幸诞下双胞胎,如何立储呢?
古代的医疗条件落后,女子生育都靠自然分娩,而且双胞胎几乎都是早产儿,虽然皇宫有奶娘,然而双胞胎都能存活的几率并不高。如果其中一个比较强壮,另一个因为先天不足而夭折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太子并非孩子一出生就直接册立,因此,界时只需册立存活者为太子即可。
另外,如果是双卵双胞胎,那么两个孩子长相并非完全一样,还是容易分辨,这样,只要记住那个孩子先出生,那个就是嫡长子。
如果是单卵双胞胎且都存活下来了,这就比较棘手。因为两者外形几乎完全相同,常人根本无法分辨。那怎么办呢?真的掐死一个吗?虎毒都不食子,别说古代帝王也没有遇上这样的烦恼,即便有,未必也真的下得去手。要是我,选择两者中身体好的那个册立为太子,另一个暗暗养在宫中。太子即位之前作为太子储备人,万一太子还没即位就病重要挂了,就暗立另一个为太子。如果太子顺利即位,那么双胞胎兄弟可以成为替身,关键之时,还能代受宫变等祸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