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恩仇录》中,你认为庖丁解牛功法最有可能是谁传下来的?

庖丁解牛掌是《书剑恩仇录》红花会大当家陈家洛在迷宫玉室中,发现一些散落的竹简,简上用朱漆写着密密的汉字,一篇篇都是《庄子》,只见中间有一片有些不同,是《庄子》第三篇《养生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16:15:08

庖丁解牛掌是《书剑恩仇录》红花会大当家陈家洛在迷宫玉室中,发现一些散落的竹简,简上用朱漆写着密密的汉字,一篇篇都是《庄子》,只见中间有一片有些不同,是《庄子》第三篇《养生主》中“庖丁解牛”那一段。每个字旁加了密密圈点,还写着几个古回文,经香香公主和霍青桐翻译知是伊斯兰族有个勇士阿里得到一部汉人的书,懂得了空手杀敌之法。于是从中学到庖丁解牛掌法。武功大进,陈家洛拿这套掌法初试牛刀,就用两百余招打败原本实力强过自己的张召重。那么,这册汉人写的庖丁解牛掌是谁传下来的呢?我认识很有可能是杨过独创的掌法,后经杨家后人黄衫女子传下来的。

首先,庖丁解牛掌法是杨过通过周伯通的七十二路空明拳中悟出的。南宋末年,《射雕》新五绝中的周伯通曾根据全真教武功心法发明一套七十二路空明拳。这套拳法乃是参考了老子《道德经》,着重“空、柔”二字,讲究“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除此之外,还有十六字真诀,即“空朦洞松、风通容梦、冲穷中弄、童庸弓虫。”郭靖曾经解释过:这十六字诀,每一字都有道理,“松”是出拳劲道要虚;“虫”是身子柔软如虫;“朦”是拳招糊里糊涂,不可太过清楚。正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武学至理。

而当年杨过曾在百花谷和周伯通大战,周伯通使出平生绝技就是这七十二路空明拳,虽最后获胜,但也对这套掌法大为心折,好生敬服。《神雕侠侣》书中道:“周伯通右手一拳打了出去,使的是七十二路“空明拳法”。杨过左手还了一掌,猛觉得对方拳力若有若无,自己掌力使实了固然不对,使虚了也是极其危险,不禁暗暗吃惊,当下展开十余年来在狂涛怒潮中所苦练的掌法还击出去。酣斗了良久,老顽童那七十二路空明拳堪堪打完,他虽在招数上占了便宜,但以劲力而论,却总不及杨过在海潮中练出来的汹涌奔腾、无穷无尽之势。”

就是这次比武,七十二路空明拳给杨过留下很深的影响,杨过一生坎坷,和小龙女的生死离别,而看尽世事沧桑,及时归隐,也暗合“老子庄子”意味。后杨过和小龙女隐居,潜心研修武学,从老庄中悟出庖丁解牛掌法。

其次,杨过自创的黯然销魂掌和庖丁解牛掌在武学上是一脉相承的。黯然销魂掌是杨过在心中整日价思念小龙女,渐渐的形销骨立,了无生趣时无意中创出的。在武学招式的层次上属于较高层次的武学,它已经到了意境的层次上。不再是学会了招式就可以使用的武学,必须要心与意合才能发挥真正威力。这点从周伯通无法真正学会,和杨过在和小龙女会面后就无法真正发挥实力一点可以体现出来。从这一点来说,黯然销魂掌与其他武学并不相同,到更接近于古家武功学派,以体悟为第一要素。而庖丁解牛掌也没有具体的招数,要施用者根据临场发挥,结合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也同属于意境的层面了。

第三,黯然销魂掌和庖丁解牛掌都有个特点就是需要外在因素诱发心意,才能激发体内的潜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此掌是在杨过心伤爱妻离己而去、悲痛欲绝的情况下创出来的,施展它时也只有在痛不欲生、身临绝境时才能收发自如、威力无穷,救命杀招频出,往往败中取胜,无往不利。在正常状态下,一旦心情开朗,这功夫就不好使了,则威力大减。庖丁解牛掌则必须借助音乐才能激发施用者的潜力,通过肩和手的伸缩,脚与膝的进退,刀割的声音,无不因便施巧,合于音乐节拍,举动就如跳舞。当年陈家洛在南少林寺和天镜大师比武时,起先用百花错拳硬接了几招,眼看不敌,忽听寺院钟声响起,于是将庖丁解牛掌随着钟声一掌一掌地拍出。这和在大漠中打张召重一样,陈家洛听着余鱼同的笛声才能发挥出这套掌法的威力。

因此,我认为庖丁解牛掌法是杨过独创,经后人黄衫女子传下来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