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官寺三尊立像为何流落日本?

【文藏来答】
日本大原美术馆藏(大原美术馆保存,大原家所有)北魏河南新乡百官寺三尊立像(图一),黑色石灰岩质,背光上半部残失,残高二百五十五厘米,推测原像应是高度超过四米的大型造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2 10:43:13

【文藏来答】

日本大原美术馆藏(大原美术馆保存,大原家所有)北魏河南新乡百官寺三尊立像(图一),黑色石灰岩质,背光上半部残失,残高二百五十五厘米,推测原像应是高度超过四米的大型造像。

图一 北魏(六世纪前半叶) 河南新乡百官寺三尊立像 残高二五五厘米 日本大原美术馆藏

三尊像中,中尊像高二百五十厘米,右胁侍像高一百四十一厘米,左胁侍像高一百四十四点五厘米,均着中国式佛衣。造像上无发愿文和题记。本像传出自河南省新乡县鲁堡村的百官寺,从风格和样式来看,应该是北魏洛阳时代河南北部地区制作的造像。造像背光的上半部可能是在当时丢失。此尊造像为日本冈山县仓敷的实业家大原孙三郎(一八八〇年〜一九四三年)的藏品,一九七八年六月被日本指定为「重要文化财」(类似中国「珍贵文物」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

关于石三尊立像与百官寺

《仓敷考古馆研究集报》第五号(一九六八年十月)曾刊登北野正男文章,其中一段值得注意的记录:「此造像原本位于河南省新乡县鲁堡村百官寺,为筹集国民学校的修理费,鲁堡村国民学校校长将之出卖,立据为证。此记。」虽然文中所提「立据」已不得而知,买主为何人也无从知晓,但若真如北野所记,则此像是为了修建国民学校而卖出,目的也算高尚。

图二 《新乡县续志》书影

关于百官寺,《新乡县续志》(田芸生总编,韩邦孚监修,一九二三年出版)卷四「金石志」载:「大齐半截碑在县北鲁堡百官寺。碑仅半截,高七尺,宽三尺余。远近拓印者甚多。中殿有石造像一联三尊,高七尺,无年月。」(图二)此书还记载了百官寺山门外有唐开元八年修建的石塔。文中记载的「大齐半截碑」即为现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北齐天保九年鲁思明造像碑。

关于百官寺的现状,研究造像铭文的大家佐藤智水曾在二〇〇四年进行过现场调查。根据报告,雄伟的百官寺已不复存在,遗址地现为养老院,其附近有一个小庙继承了寺名据说此处原为国民学校。因此,佐藤判断北野正男所记国民学校校长所立之造像出卖字据是可信的。

综上所述,此像原应安置在鲁堡村百官寺中殿内。

三尊像的形制

正面:中国式如来立像和胁侍菩萨像

图三 中尊如来像(侧面)

中尊如来立像身着中国式袈裟,双领下垂(图三),与云冈石窟第十六窟主尊大佛立像(图四)(高十三点五米)相似。头部呈长圆筒状,刻大波浪纹头发,正面中央有上下两个大涡纹。

图四 云冈石窟第十六窟大佛立像

这种波状发纹不见于云冈石窟初期造像,是中期后半段的第六窟、第十六窟中国式如来像的特征。看来云冈石窟的新样式佛像影响到了距离云冈很远的地方。如来面部较长(图五),鼻梁细而直,嘴小唇薄,嘴角上翘面带微笑。眉、目用长而流畅的阴刻线表现,刻出黑瞳。眉间有白毫的浅圆孔,但同时期的河南石佛像中罕见此类白毫,有可能是后代加刻的。

图五 中尊如来像面部特征

左、右胁侍像均头顶束高发髻,身体细长,披X状天衣,是中国式菩萨样式。两胁侍靠中尊一侧的手均持莲蕾,右胁侍像外侧手持水瓶(图六),左胁侍像外侧手握环状持物。(图七)虽然鼻尖曾被修补过,但仍可见面部五官协调、眼框阴刻、嘴小露笑。左右二像衣纹的表现略显不同:左胁侍像衣纹为左右对称的单纯平行线纹,右胁侍像的天衣与中尊衣纹相似,略朝右侧扬起。右胁侍像所戴头饰中可见忍冬纹,比左胁侍像雕刻更加精致。

图六 右胁侍菩萨像

图七 左胁侍菩萨像

承载三尊像的大背光上半部残失,残见中尊肩部两侧浮雕的跪坐天人像。左肩外侧有两尊捧持供物的天人坐于莲花座。(图八)天人着衣虽亦为中国式,但其露出足尖、宝珠形头光等表现方法与云冈、龙门的中国式天人有所差异。

左图:图八 中尊像左肩外侧捧持供物的天人 右图:图九 中尊像与右胁侍之间浮雕的怪兽

而且,右胁侍像的左肩与中尊之间横向浮雕一只似虎怪兽(图九),可能不是佛教图像,而是基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灵兽。胁侍菩萨像的头光(左胁侍像头顶残缺)为宝珠形,背光内有口吐忍冬的双龙支撑中央的香炉,背光外围有火焰纹。

原文作者:石松日奈子(作者石松日奈子系: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云冈石窟研究院客座教授)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10月刊《日本收藏的中国石佛名品——大原美术馆藏河南新乡百官寺三尊立像》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紫禁城》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