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加上前两句应为: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合起来都是在说一个道理,即:不要轻信那些表面看起来正直的人,更需要防备那
谢谢邀请。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加上前两句应为: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合起来都是在说一个道理,即:不要轻信那些表面看起来正直的人,更需要防备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心存不良的伪君子。山里有长得笔直的树木,世界上却没有绝对正直的人。这几句话看似不中听,但是仔细品味,却又非常中肯,直指人性的弱点。 《增广贤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最初作为少儿启蒙读物,后来经过很多人的修订、增补,成为了一本雅俗共赏、言简意赅、老少咸宜的经书,把社会生活中诸多阴暗面高度概括,冰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满满的一碗毒鸡汤,尤其适合中年人滋补身体,喝完不仅精神矍铄,还都觉得相见恨晚,如果早点领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不一样的人生智慧,前半生得少吃多少亏,少走多少弯路呀。郭德纲给他儿子郭麒麟的信,估计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写的。
当然会有人存在不同看法,说世上无直人这句话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明明有很多正直无私的人,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比如孔孟二圣就是万世师表,还有包拯、海瑞这些在民间广为传颂的清官廉吏,乃至像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和焦裕禄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等等,数不胜数。
对于不同意见,我们不抬杠,只是探讨。首先,我认为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因为个人学习、修养和三观不同,人生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自然就会有很多优秀的人比我们觉悟高、成就大。 同时,自古以来,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具有积极向善的价值取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楷模。比如我们弘扬雷锋精神,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与和谐社会的凝聚力,雷锋这种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精神,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
但是,历史故事中的闪光点往往都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渲染,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客观事实,比如清官海瑞娶了好几位妻妾,这几位夫人生活的都不幸福。
围炉夜话中有个对联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善行首先讲求的是孝,但只能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核行为的话,那么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所有的恶行中最恶的就是淫,但只能考察他的行为,而不能看他的心,如果看心的话,这世间就没有完美的人了。 这两句话虽有点诛心的意味,但您琢磨一下有没有道理,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时就是这么矛盾,人性有时候确实禁不起考验。还是借用老郭说的一句话:沾酒不醉是喝的少,见色不迷是摸不着,以德服人是打不过,淡泊名利是实在没有招……怎么样?听着虽然有点别扭,倒也是逆耳忠言。
今天的鸡汤熬的挺浓,别不好意思喝,扪心自问,您的内心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思想斗争?虽然很多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但处理一些小节就不一定能时刻保持清醒了。所以说,从人性的角度考量,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难怪在妻子的眼中,丈夫都不是英雄,因为一旦生活在一起,他的缺点也就暴露无疑。而在社会生活中,英雄的优点被放大,光芒四射,掩盖或者让我们忽略了他的缺陷。 我们常说扬善抑恶,为什么要抑恶?抑的什么恶?其实就是要抑制住我们的私心。一旦有私心,就难免底气不足,说话就不硬气,正直就打了折扣。
什么是私心?损人利己是私心,巧言令色是私心,假公济私是私心,谋财害命更是私心。但这还不是根本,只要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以我的想法为出发点,以我的利益为核心诉求的,我认为都是私心。比如这句话中的我认为三个字,就是私心,因为出发点是我想让你认同我的观点。当然,这属于善意的私心。
有人肯定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我太偏激了。可是您知道吗?人生下来就有私心呀,时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想尽办法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饿的时候连兄弟姐妹的饭都要抢一口吃,遇到危险自己先逃之夭夭,这都是人自私的天性。世界上除了父母能够舍己为你、无私对你,其他人都不会,即使有人能做到,也必然要经过后天的培养,而不是出于本能。可以说,人的思想、心计,在利益关头都是向着自己的。说的再露骨一点,即使您在别人眼中是一位爱惜羽毛的君子,也是你权衡利弊的结果,为的是追求自己的名誉。不是吗?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月有盈缺,潮有涨落,连太阳里面还有几颗黑子,人怎么能够没有缺点呢?就算您意志再坚定,像柳下惠那样身残志坚,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涮一圈出来,能不沾点颜色吗?名利权情,必占一样,酒色财气,必有一好。所以,没必要讳疾忌医,接受人性的瑕疵,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多么朴素的道理呀,如果一个老板,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眼里不揉一点沙子,不给手下人留一点发挥才智或者自由的空间,那么公司管理上就会出现问题,小弟们就会另投明主,毕竟大多数人没有那么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所以违背人性是很危险的行为。人心有善就有恶,每个人都如此,不善不恶是菩萨境界,但绝不是非黑即白,在不同的人眼里善恶总有些边界不清。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要时刻保持警觉与分辨,尤其是对那些经常标榜自己多么正直、无私的人。因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天花乱坠,往往另有企图。
如果您境界再高一点,可以做到大智如愚或者和光同尘,看破不说破也是一种大智慧。无论怎样,对于人性的至善千万不要太乐观。毕竟这个世界上能够做到真、至、圣、贤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有,大多也是盖棺定论由后人评判的,以我们的肉眼凡胎估计在其活着的时候很难辨识的出来。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再怎么发展,朝代再怎么更替,科技再怎么进步,人性的弱点和几千年前还是一样,没有太大的起色。红楼梦里有句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世故的学问太深了,文章太大了,虽然教材千年不变,但很多人一辈子也毕不了业。 真正看透人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就会与众不同,比如有句名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想告诉各位,疑人也要用,用人也要疑。否则,您就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傻瓜,在社会上一点生存、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了。
虽然我支持世上无直人的观点,但是和追求正直不矛盾。我认真反省了一下,自己还算是个追求正直的人。虽说为人正直的代价不小,会有烦恼,会吃亏上当,会被人说成傻叉,但所有正直的人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可以每天踏踏实实地睡个安稳觉。
言多必失,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