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黄金周早就出现了
年味越来越淡,随着我们的成长,年味也好像在逐步褪去,一起穿越,来看看唐朝的过年。
在唐朝,还没有春节这一说法,只有农历历法,大年初一叫“元旦”、“
原来,黄金周早就出现了
年味越来越淡,随着我们的成长,年味也好像在逐步褪去,一起穿越,来看看唐朝的过年。
在唐朝,还没有春节这一说法,只有农历历法,大年初一叫“元旦”、“元日”、“元正”或“岁日”。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真可谓是春节黄金周。一般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加上过年当天(初一),唐朝是历史上第一次春节放长假的朝代,这个福利在秦汉以及魏晋朝都没有的。
跨年守岁
现在,都流行元旦(1月1日)跨年,不同的地方选择比较适合的地点进行跨年,例如:武汉的江滩、上海外滩、昆明欢乐世界等等,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在唐朝的跨年,是守岁,每到过年,出门远游、在外求学、经商、在外做官等人,除夕前,都会尽量往家赶,都想在大年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一家人坐一起畅谈聊天,杜甫有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一般在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辞旧迎新,一起守岁。唐朝时代,一家人是阵容强大,家族式的过年,大家族的人很多。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自家过年:“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有辈分高的老人在时,老人的直系儿孙,还可能有老人的弟弟、妹妹等的儿孙到家里聚在一起团圆守岁,守岁并非当时民间所独有,宫廷也有。据说,“压岁钱”最早出现在唐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压岁钱。
在饮食方面
唐朝过年要吃五辛盘(春盘),由五种有辛辣气味蔬菜(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拼成的,发散五脏中的陈腐之气。另外还会备胶牙饧、屠苏酒等食品和饮料,元日要喝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唐朝人喝这两种酒,有一种十分有趣的习惯,就是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原因据说是“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当时北方出现了饺子,不过唐朝的饺子不叫“饺子”是叫牢丸“汤中牢丸”,吃的时候带汤,汤中会撒芫荽等。
烟花爆竹
现在我们过年,都会放烟花,吃了年夜饭后,在农村,可以看到炫丽多彩的夜空,烟花铺满星空。小孩大人们都出来看烟花,放烟花,拉拉家常。火药鞭炮在北宋才有记载,但是当时叫“编炮”,唐朝纸制“鞭炮”还没出现,只有“爆竹”或称“爆竿”。当然必须借助火药才能升空。
风俗
现在过年,有的农村有生活污水、垃圾等不能倒家外,初一初二初三,三天不能打扫等风俗,同时有的地方早上还不能说“起床”的相关词等。还有发压岁钱等,在唐朝除夕和元旦这两天,一般不往家外倒垃圾,破鞋子,要在院子里挖坑埋掉,会出“印绶之子”,在子时到来之前,坏的扫帚这类,要扔进院里的“庭燎”大火堆,可以“令人仓库不虚”。
唐朝公务员(官员)
春节期间,举行正旦朝会,是皇家重要典礼,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在正旦朝会盛典,会进行大朝会(皇帝在正殿召见文武百官,见各地朝集使和藩属国和非藩属国使节,接受拜贺、贡品及祥瑞等),大陈设就是大展览,下达大赦令(有的犯人可获得赦免或者减刑)。在这期间京官和主政一地的官员,过年一般是得留守值班,不能放假回家。
欢迎多评论交流,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