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黄金周早就出现了
年味越来越淡,随着我们的成长,年味也好像在逐步褪去,一起穿越,来看看唐朝的过年。
在唐朝,还没有春节这一说法,只有农历历法,大年初一叫“元旦”、“
大唐盛世,当时过大年三十,迎来新春首日,也是过节的,唐玄宗曾颁布《假宁令》,其中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便是咱们现在说的“春节”。在这一节日里,皇帝和朝中官员互相拜大年,欢庆”元正“节。
史书上记载:“旧制,元日大陈设。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按旧仪阙供奉官献寿礼,但依位次立。礼毕,竟无拜贺。”(参看《唐会要》卷二四)
唐贞观之治时期和开元盛世时,社会富足,百姓安乐,都城发达,节日繁华,庆“元正”节更是热闹非凡。
唐朝的诗人崔道融在《元日有题》中也写道:“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元正大唐百姓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除夕夜,在习俗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称为“驱傩”,家家户户的人们通过吹笛击鼓,驱赶疫鬼,祈祷新年健康平安无灾祸。在驱傩结束之后,随即放爆竹、点篝火,开始进行除夕守岁。除夕在唐时亦称“岁除”。在这个节日之夜,无论家里还是街市上,有各种欢乐的节日活动,大唐人几乎整夜无人入眠。街市上篝火通明,节日活动通宵达旦,欢乐气息弥漫于各处。
连辞官归家的人都感到节日的快乐清新的气氛,初唐诗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曰: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除夕之日,唐朝人的节日气氛是最浓厚的时候,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戏园子里开演傩戏,这是一种从民间祭祀仪式演化而来的集歌舞和戏剧为一体的节日流行戏曲形式。唐朝的开放、开朗的文化气氛使傩戏丢弃了原来祭祀仪式的神秘感、严肃性和恐惧感,变得很有欢乐的气氛,成了庆祝节日的重要的文艺活动。
除夕,唐朝人在家门外欣赏傩戏表演,而在家里有守夜的习俗。当然,皇家是在宫廷里守夜的。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了《隋宫守岁》,诗中称:“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唐继隋风,唐朝人宫中守夜的繁华和欢乐状况一定是超过了隋朝的。民间除夕守夜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孟浩然有诗云“守岁家家应末卧”。可见,唐朝时民间百姓皆是欢乐地守夜,辞旧迎新。
除夕之日,唐朝人要点蜡烛、立门神、贴春联、挂年画,过着繁忙而又快乐的一天,常常是整夜里没有入眠。守夜和欢庆到了元日。
“岁除”之后,迎来次日的“元正”,家家户户聚餐喝花椒酒,既驱寒祛湿,又加添节日的温暖气氛,同时,家家户户换上新桃符,“辟邪”迎新,大唐人在一片祥和与欢乐的气氛中接来新的一年。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而在民间,街市上处处张灯结彩,装点得五彩缤纷,街上很繁荣,处处是喜庆的店面,人们纷纷购物,或者问候熟悉的友商等。
元正早上,唐朝人已有拜年的习俗,在家里,晚辈要给长辈们拜年,只是,唐朝时男人们要双膝跪地叩头行拜礼,而女性则不必跪地,以曲弯着腰拱手行拜,这或许是唐朝很尊重女性吧?
元日里,唐朝人家家户户都要办宴席,无论是亲戚朋友或是朋友带来的友人,皆是可以入席欢饮的,拜年时皆能加入宴席,元日是不拒客的。
而官场的人,拜年时一般是要递上拜年的帖子,以示隆重,并且也亮明身份,让拜访对象能有所准备。
据说,贞观时期官场很注重拜年,对拜年的帖子非常重视,唐太宗李世民曾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并在上面刻上御书“普天同庆”,将其赐予朝中大臣。而民间有重视拜年帖子,当然,无法都用金箔,而是以梅花笺纸或其他物品代替。总之,“拜年帖”在唐朝盛世非常流行。
当然,元日这一天,朝中高官并不那么轻松,因为朝廷规定按例要举行元日大朝会,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朝会,在京高官不得缺席,要在朝会上隆中庆祝皇帝万寿无疆;而在外地的官员也要派人送上拜年帖子和重要贺礼,拜贺皇帝,问候上司等;藩属国往往也派使者入都城朝贺和进贡,表示对唐朝的友好。
元日里皇帝可能是最忙的,要亲临大朝会,要大会群臣,要接待藩国使者,有时,还要宴请朝中重臣,对于重要的地方大员送来的拜年贴和奏章,有时还有亲自批阅。总之,新年元日,皇帝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盛唐强力强盛,而皇帝为了展示盛世国强,常常在元日大朝会过后,展示“国器”,把珍贵的大物件拿出来展示,让大臣和外藩使者领略盛世大国的富足气势。
此外,皇帝常常会利用元日的大好时光,颁旨大赦天下。
唐朝诗人张祜有《元日仗》一诗写出了元日群臣朝贺的景象:
“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
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
唐朝诗人王建在《元日早朝》一诗中对元日大朝会的描写更仔细: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
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淸。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
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
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
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
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裴回庆云中,竽磬寒铮铮。
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吿四方,群后保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