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文学的元年应该是刘慈欣的《三体Ⅰ》(英文版)获得“雨果奖”的2015年,之前也有一些所谓的科幻作品,但个人认为那些应归为玄幻或者魔幻,并没有多少科学的元素在里面。继刘
中国科幻文学的元年应该是刘慈欣的《三体Ⅰ》(英文版)获得“雨果奖”的2015年,之前也有一些所谓的科幻作品,但个人认为那些应归为玄幻或者魔幻,并没有多少科学的元素在里面。继刘慈欣之后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又摘得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创造亚洲科幻文学历史,不可谓不让人欣喜。
有了这两位做带头人,国内相继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学作家,除了前面两位还有:王晋康、何夕、韩松、陈楸帆、郝景芳、江波、宝树、阿缺、王侃瑜等。科幻作家的阵容空前庞大,覆盖老中青三代,可谓厚积薄发,相信未来肯定会有更好的作品面世。
聊完趋势这里想就这个话题扩展一下。首先想说一下科幻文学的要素,科幻文学首先是文学,这要求作者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其次是要有科学元素,这要求作者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能同时具备这两个要素的人并不多,这类题材的创作难度也比较大。
这里我们看看优秀科幻作家的背景,罗伯特·海因莱因(美国)、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和阿瑟·克拉克(英国)被称为“科幻三巨头”。罗伯特·海因莱因代表作《星船伞兵》、《星际迷航》等硬科幻小说,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二战时为费城海军航空试验所工程师,理工科背景。艾萨克·阿西莫夫代表作《银河帝国三部曲》、《机器人系列》,“机器人学三定律”的提出者,波士顿大学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副会长。阿瑟·克拉克代表作《童年的终结》、《月尘飘落》等,其小说里的许多预测已成现实(如关于卫星通讯的描写),是一个超越其时代的人,具有数学和物理学双学位。
再看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和郝景芳,刘慈欣别称“刘电工”为计算机工程师;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系;前文所提到的其他国内科幻作家无一例外都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也是科幻作家的必备素质。
科幻作品也与国家的科学发展有关,国内科学的发展会给科幻作家更多创作的灵感,所以科技强国美国,同时也是科幻文学盛产的大国。
中国近些年来不同科技领域的发展,也为本土的科幻作家打开了想象之门。可以说2015年以前亚洲科幻文学发展最好的是日本,如筒井康隆的《穿越时空的少女》,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等;这些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因为日本本身注重漫画产业,渐渐地日本科幻文学跑偏了方向,总给人一种二次元的感觉。
吹完了之后,我说点自己的心得,刘慈欣的《三体》我并没有读完,只听过《地球往事》第一部,说实话这部作品并没有吸引到我,我是觉得作者的想象能力是很好,但是文字驾驭能力并不是很出色,给我的感觉是很多地方纯粹是为了科幻而科幻,听得很是尴尬。但是毕竟这本书得了“雨果奖”,我就不过多评论了,毕竟大家都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