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投汩罗江事件?

谢邀。屈原自杀,实际上标志着战国时期本来最强大的楚国由盛转衰,彻底被秦国打垮。也意味着秦国统一天下进入了倒计时。
屈原的命运,与楚怀王绑在一起。公元前329年,楚威王熊商去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9 09:41:21

年轻的屈原出自楚国宗室贵族——屈、景、昭三大家族,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那个时候的屈原,尚为楚王所信任,经常与他商谈国事,并让他接待诸侯,可以想象,一个风度翩翩的左徒大人,正一腔热血地,要恢复楚国往日的荣耀,似乎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坦途大道,荆棘不生。

然而,如今的楚国,早已没了当初的羁傲不逊,当年熊通的一声:“我蛮夷也。。。欲以观中国之政”,宣告了数百年楚国,就此崛起,并自立为楚武王,让周天子丢尽了颜面。而到了今天,只剩下屈原,用自己的词赋,诉说着这个老牌诸侯国最后的光荣与哀痛。

现今的楚国朝堂,多的是上官大夫与公子子兰那样的庸臣。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法令未成,上官大夫眼热,欲占为己有,被屈原拒绝。于是上官大夫便向楚王进谗言,成功激怒了楚王,从此疏远了屈原。

这是屈原第一次被贬黜,朝堂不明,君主昏昧,佞臣当道,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愁绪满怀,传世名篇《离骚》便在此时问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然长声叹息,但很显然此时的屈原,仍然抱有幻想,想着为楚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惜当时的楚怀王,忠奸不分,在内为美人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瞒,疏远屈原而宠幸上官大夫、公子子兰,屈原的这条报国之路注定走不下去。

楚怀王死,其子顷襄王继承了王位,并将弟弟子兰任命为楚国令尹,令尹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位,大权在握。与屈原政见不同的子兰,多次让上官大夫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最终导致屈原被二次贬谪。

这次,屈原是彻底心冷了,当初的那条“坦途大道”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披发行吟,在江边徘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有渔父在江滨,认出了屈原:

“你莫非是三闾大夫?何故至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被放逐到这里。

举世混浊,为何不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为何不跟着吃其酒糟喝其酒?

我宁愿投江赴死,葬身鱼腹中,也不愿被这世俗之尘所污染。”

我不知道这段与渔父的对话是不是真的,或许只是司马迁为屈原,刻画的一个写照。但是从这段话来看,我相信司马迁是触及了屈原心境深处的,因为依屈原的性格,就是如此。

最终,屈原作绝命诗《怀沙赋》,然后怀抱大石,纵身投进了滚滚的汨罗江水,一代高洁之士就此殒命。他的死,仿佛敲响了楚国的丧钟,在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被秦国所灭。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