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京剧现代戏为何存活率低?

以前似乎回答过一个有关新编京剧的问答,再说点个人看法吧。
与新编剧目想对应的当然就是传统戏了。目前又有多少传统戏能立于舞台?全国院团、演员加起来也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8 20:45:45

以前似乎回答过一个有关新编京剧的问答,再说点个人看法吧。

与新编剧目想对应的当然就是传统戏了。目前又有多少传统戏能立于舞台?全国院团、演员加起来也不过20几出戏,《失空斩》、《伍子胥》、《锁麟囊》、《武家坡》、《遇后龙袍》《玉堂春》等,翻来覆去越唱越差。京剧200多年历史,曾经上演的剧目没有1000也不会差多少。

问问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那些一级演员们:《敲骨求金》这出戏有几个人听过?有能说出来剧情的吗?

说到新编京剧的短命,我想不在乎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剧本的内容性。

现在的编剧总是着眼于“大事件”,不是配合当前形式,就是想用剧情内容吸引欢迎,生怕没人看,其实京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内容其实对观众来讲是最不起作用的。周信芳先生的《徐策跑城》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有什么内容?不就是一个老头蹒跚走路吗?但几十年久演不衰,靠的就是精湛的做派。

第二:剧本的文学性。

现在的编剧都是学院创作专业出来的,自有一套理论,但其国学水平远不及当年那些不及第的文人秀才。上下句对仗、辙韵、抒情、叙事自成体系。新编京剧的唱段则大多是无病呻吟。觉得间隔差不多该有个唱了,就编几句,为什么要唱?要通过演唱表达什么?鬼才知道。

第三:唱腔设计。

演唱才是京剧的灵魂,没有好的唱段,剧目要想流传势比登天。以样板戏为例:传唱最广的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势头最差的是《龙江颂》和《奇袭白虎团》。什么原因?前三出有家喻户晓的名段,不论是“朔风吹”还是“狱警传”,再到“适才听得司令讲”,不听京剧的也知道这几段,也能哼哼几句,《龙》剧《奇》剧就没有大段、名段。

现在的唱腔设计人员会唱戏吗?

第四:演员水平。

提起新编剧目,就不能绕过样板戏。那是什么演员阵容?那是什么水平?现在这些演员能达到袁世海、谭元寿、马长礼、沈金波、童祥苓、李丽芳、方荣翔几成功力?能怪观众用脚投票吗?

第五:剧目创作的目的。

当年新编剧目是演员生存的需要,是观众欣赏的需要。现在的新编剧目是各级官僚政绩的需要。有没有是方向问题,好不好是方法问题,有没有是第一位的,好不好随便。新编剧目就为了会演而诞生的。

其实这也正常,时代在发展,时局在变化。文艺、文化服从政治需要早已习以为常。全国戏剧舞台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年代我们都经过,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到吃惊的呢?

一出戏要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打磨加工,才能立于舞台,绝不是几个人坐屋里瞎编就能成功的。也漫说现在的演员,当年马连良、谭富英、李少春、李和曾、裘盛戎叶盛兰、袁世海、景荣庆这些大师级的演员凑在一起,新编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也没能演出多久,现在基本绝技舞台了,何况当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