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虚不受补,这个(虚)指的是脾吗?

身体有各种亏虚的状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不同,如果乱补一通,不对症肯定不能取效,这对病情反而不利,出现各种不舒服“上火”症状,也就是所谓的“虚不受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7 11:46:57

您好,我是专注中医,专注健康的青年中医博文,很高兴有机会回答您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回答,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中医讲的虚不受补,并不仅仅指的是脾虚不受补。我们要弄清楚虚不受补,首先需要了解虚不受补的来龙去脉。那么虚不受补最先出自哪里呢?

“虚则补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补虚均很重视。明末医家绮石将虚损虚劳做一专论而著《理虚元鉴》,详细论述了各种虚损病证的证、治、防、护及辨疑。而“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其《十剂论》曰:“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更佳也。”

虚不受补的大概情况有以下四种:

1、乱用补药,药不对症

补药是相对而言,当我们人体出现相对应的虚症时,才会采用相关的补药,这也是为什么中药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不同品类的原因。我们只有在正确的辨证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用药,正确的用药,补才能得其所,才可以发挥作用。补药乱用,对身体来说,就是负担,有害无益。

2、“脾胃衰败而不受药”

  《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生化之源,水谷之海。诸多虚劳晚期病人,其阴阳气血俱虚,胃气已绝,纵使神药,脾胃不受,也于事无补。这也就是您问题提到的脾虚不受补的一类。属于严重疾病患者和正常衰老后期常见的情况。

3、补不得法,补药错用

(1)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对于脾胃虚弱之人,如补益时,没有考虑到脾胃素虚的情况,一味呆补、蛮补、过补,原本虚弱的脾胃无法消化及运化滋腻的补血补阴之品及稍大剂量的补气补阳等药,如此,反而成为身体负担,加重病情。

(2)虚实夹杂,只补不清

  临床上,纯虚的病人少,而虚实夹杂的病人相对较多。以虚证为主的病例中,固然应以补虚为主,如果不注意解决标实证,有时会影响补虚的效果。虚实夹杂的情况应该结合病情,先清后补,或者消补同进,如此,才能达到补的目的。

4过敏体质

如果对于一些补药过敏,那就无法使用此类药物,也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就无法针对性的补益。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