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宝钗倒是想和其他官家子弟联姻,问题是那是她能说了算的?更何况,什么样的官宦子弟会要她呢?
一、古代家族联姻首重门第,宝钗门第太低
薛家祖上只是紫薇舍人,并
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宝钗倒是想和其他官家子弟联姻,问题是那是她能说了算的?更何况,什么样的官宦子弟会要她呢?
一、古代家族联姻首重门第,宝钗门第太低
薛家祖上只是紫薇舍人,并没有爵位,和开国公爵的贾家差距太大。而且最重要的是薛家一代不如一代,宝钗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彻底弃儒从商了,而到了薛蟠宝钗这一代,那是商人都没做好了。
古代有士、农、工、商四个等级,“重农抑商”可是历代的国策,商人社会地位那可是最低的。宝钗的真实身份只是“商户之女”,那压根就不是贵族,其实和薛蟠所娶的夏金桂才是门当户对,她真正能选择的门当户对联姻对象,是一个大商人,而不是官家子弟。
本来呢做个商人也没什么大不了,薛家又是皇商,是商人中的顶尖儿的角色,按理说薛家是可以和贵族们的庶子、庶女、旁支联姻,借机打入贵族圈子的。薛家经过多年的努力,薛父迎娶了薛姨妈(非常可能是王家庶女),终于打进了贵族圈子,可以说是完成了家族身份地位的提升。
而女孩儿可以高嫁,宝钗本人才貌出众,过去女子十五岁及笄就成人了,很多女孩其实十三四岁都已经嫁了,至少也已经定亲。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薛宝钗不缺求娶之人。而按照她的年纪,其实进贾府以前,她应该是已经定过亲的。那么,是什么事情耽误了呢?
二、古代家族联姻要求家世清白,宝钗是犯罪分子家属
薛宝钗的亲事被耽误,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薛父死得早,她肯定要守孝三年。而且很多本来有意求娶的男方,看到薛家主事人去世,薛蟠又不争气,对这门亲事也并不积极了。而其后天崩地裂的大祸到来,薛蟠不仅败了许多的家业,而且还打死人成了犯罪分子,导致家族身份地位一落千丈。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写的,是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原来是(薛、冯)两家争买一婢,以至(薛蟠)殴伤人命(冯渊)。那原告控诉道:“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救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尽!”
这是什么性质?这是杀人案啊,而且原告有家属在不停上告啊。而贾雨村虽然“乱判葫芦案”,最后以薛蟠得了“无名之病,暴毙身亡”结案,那也是“因为凶手已死不再追究法律责任”,此案的案底尚在啊。这薛家一家,在官方记录上,那是成了“犯罪分子家属”啊。
这不用说了,皇商的身份是肯定没有了,而且按照记录,过去犯罪分子家属的后代都不能科举、不能当官。这种自断家族后路的事情,哪个官宦世家会做呢?
从书中记录来看,薛宝钗初进贾府已经是十四岁,过去女孩儿这个年纪早已经嫁人。薛宝钗这个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亲哥哥的杀人案,已经被以前的联姻对象退婚了,至少也是有意求娶之人全部退群了。
三、薛家需要宝钗政治联姻,恢复家族地位
当时的唯一好处,是没有什么身份信息联网查询,异地也没有你的犯罪记录。于是薛家想的办法,是“搬家避祸”。他们全家搬家,受害者家属看不到薛蟠,可能以为他真死了,也就不再控告。另外呢,当时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发达,远去千里外的京城,当地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们,这个杀人犯家属的身份就可以隐藏起来,重新用自己过时的“皇商”身份与人交往。
这个时候薛家的复兴希望,其实是在薛宝钗一人身上。他们企图送宝钗“待选”,一旦被选中,那薛家自然是飞上枝头做凤凰,凭借好女儿重新辉煌。而要被选,那可是要查祖宗八代的,薛家这个犯罪记录是必须要想办法抹去的。这也是薛家一进京,就赶紧眼巴巴的找到了贾家,然后死乞白赖住下来了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避祸。这贾家高门大户不会轻易被外人进入,也能避免有不开眼的小官差上门滋扰。
另一方面是蹭势。用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姐妹感情影响贾政,想办法抹去薛家的犯罪记录。
三、进宫待选是泡影,退而求其次寻找官家子弟联姻
但是其实,薛家这个“待选入宫”,只是薛家的梦想,甚至只是宝钗个人的一个“理想”而已,现实中是没有可操作性的。宝钗再聪明,毕竟也只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小姐,真正的人情世故社会阶级,她是不懂的。进京看到了贾家的富贵荣华,特别是元妃省亲的十里锦绣,特别是元妃本人对她的欣赏之后,她也被迷了眼睛,一心一意想着进宫。可是,那现实吗?
你薛家只是“皇商”啊,是商人不是贵族啊,以薛家的家世背景,不要说什么进皇宫当宫女选“妃嫔”,就是参选“公主、郡主府入学陪侍”,即做一个伴读宫女,她也不够格啊。她的参选,其实是使银子买通主事人,凑一个应聘名额而已。真的要选的话,仅身家地位这一条,那就是必然落选的。
更何况薛家还有犯罪记录?这可是已死杀人犯的亲妹妹!这样一个不定时炸弹送到公主、郡主的身边,那主事人不怕掉了脑袋?所以宝钗的入宫之路必然没戏,“送宫花”一节清晰写出了这件事情。其实很有可能,宝钗本人都没实际参选,只是给了个“安慰奖”直接打发了而已。
四、金玉良缘是为了钓官宦子弟,宝钗本人没看上宝玉
好在薛家也不是一味糊涂,他们在进宫之外,提前准备了第二套方案。在进京之前,薛姨妈就在“高人”的指点下,炮制了“金玉良缘”这一神异说法,企图借助当时人们普遍迷信的心理,找一个“有玉”之人来婚配。
这里面有人说,薛家是早知道宝玉有玉,就是冲着这个玉做的金锁,目标就是宝玉宝钗联姻。不过呢,在小编陈天刑看来,这也未免太阴谋论了一点,也把薛家和薛宝钗本人看得太小了。当时的官宦子弟多佩玉,这个金玉良缘,其实是撒大网捞鱼,目标是适龄的“有玉”的所有官宦男青年。
薛家要的是通过联姻提升家族地位,找到官宦子弟的助力。而贾家王夫人是薛姨妈的姐姐,两家已经是亲戚,贾家的资源薛家已经都能利用,何必多此一举?宝钗嫁给宝玉顶多只能算是密切关系、锦上添花而已,对商业帝国即将崩盘的薛家来说,有什么帮助?而且,贾宝玉那个水平,真有能力帮到薛家吗?
人家薛家要找的女婿,是有官家身份,不仅精明能干,而且能在官场给薛家提供保护的少年英才。连个秀才都不是、不求上进的奶宝男贾宝玉,哪里是薛家看得上的?哪里是一心想做皇妃、至少也做有品级的夫人的薛宝钗看得上的?
有人经常用薛宝钗在贾宝玉面前解衣扣露金锁、直入卧室绣肚兜、薛姨妈招待贾宝玉甚至说出留宿的话等等事情,说薛家处心积虑要促成金玉良缘,甚至不惜让薛宝钗“色诱”贾宝玉。其实这都是臆测,而且也把薛家的境界看得太低了。这几段描写,恰恰是说薛家没那个意思,薛姨妈拿贾宝玉当子侄对待,薛蟠拿贾宝玉当兄弟看待,薛宝钗对贾宝玉更是压根没有男女感情,甚至对贾宝玉连男女之防都没有。
千言万语一句话,薛家的心很大,贾宝玉的那点儿水平地位,真不是薛家的菜。有些人看见贾宝玉被一些丫鬟大妈众星捧月,就以为真正的小姐都得围着他转,甚至还得“色诱”他,这就有点太自以为是了。
你看看书里面,这贾宝玉已经长到了十八九岁,可有一个真正的外面的豪门世家,试图和他联姻的?一个不求上进没有功名也没有爵位,甚至也没有贾府第一继承权的二房儿子,在联姻市场没那么抢手的。
五、宝玉宝钗的结合,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而书中最后宝玉宝钗的结合,其实是种种阴差阳错,在两人都身份地位急转直下,无可奈何之下抱团取暖的结果。
首先就是宝钗年龄渐长、身份地位不断贬值。
宝钗初进贾府十四岁,本就比贾宝玉大一岁,比黛玉大两岁(有些蛛丝马迹其实是大三岁)。书中故事过了两三年,抄检大观园后宝钗搬出,薛蟠娶了夏金桂,薛家闹了个鸡飞狗跳,生意也每况愈下。虽然86回薛蟠二次打死人是续作,但是也反应了当时薛家的一些情况。而问题最大的,是林黛玉这时候已经至少17岁,而薛宝钗可是快20岁了!按当时的标准,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大龄剩女”了!
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小说里描写了一个名叫傅秋芳的大龄女性,其实说的就是宝钗当时的状况:
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易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怎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她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
然后是贾家这边突然崩盘,大厦将倾。
这时候贾家的后台元春和王子腾相继死亡,迎春为了5000两嫁给了孙绍祖,贾家的衰事一件件来临。不久之后,就是贾母突然去世或者中风,“玉带林中挂”事件发生,林黛玉去世,贾家被抄家,贾宝玉身份地位一落千丈,成了没人理的破落户。再加上他平时纨绔子弟的名声,不求上进的秉性,这时候哪个官宦小姐瞎了眼会要他?
要知道这个时候,贾宝玉是十八九岁,薛宝钗已经过了二十了,这两个都是过去标准的“大龄男青年”了。而且更有可能的,是宝玉在黛玉死后疯魔了,已经再次痴痴傻傻。
这个时候在男主人贾政等人入狱生死不知的情况下,王夫人和薛姨妈两姐妹病急乱投医,促成了宝钗冒充黛玉结婚,试图用“冲喜”拉回了宝玉的神志——他虽然没用,但也是个嫡系男丁,这一家子大小女眷的命运,还需要他来想办法。
当然了,把这样的担子压在宝玉身上,那可是所托非人。其后就是宝钗“金钗雪里埋”,宝玉出家做和尚,最后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