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是不是有点自私?以她的条件可以找其他官家子弟联姻,为何不成全宝黛呢?

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宝钗倒是想和其他官家子弟联姻,问题是那是她能说了算的?更何况,什么样的官宦子弟会要她呢?
一、古代家族联姻首重门第,宝钗门第太低
薛家祖上只是紫薇舍人,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18:03:31

宝钗是否自私、是否能够嫁给别的官宦子弟,这两个问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认识、评价宝姐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把这两个问题分析清楚,则宝钗会不会成全宝黛自然就有了答案。

先表明我的观点:

1.宝钗在追求“金玉良姻”婚姻目标的过程中,不是有点自私,而是表现出完全彻底的商人逐利式的功利婚姻观。她的表现堪称虚伪、无情。

2.至于题主所说以宝钗的条件是否可以嫁给别的官宦子弟,这是不了解古代门第婚姻观的才会有的想法。事实上,以宝钗的家庭背景想嫁入豪门贵族难于上青天。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方面。

一、作者通过“可叹停机德”“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暗示了宝钗的功利、虚伪、无情。

1.怎么理解“可叹停机德”?

“可叹停机德”出自宝玉所看“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宝钗的判词。

宝玉梦中警幻仙姑让他看到的相关图册、判词、曲词堪称对书中人物的“定评”,对于读者理解人物有着无比关键的作用。

只要我们弄明白作者借“停机德”表达的褒贬臧否,那么作者对宝钗的真实评价就浮出水面了。

“停机德”即《后汉书·列女传》所载“乐羊子妻”故事。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年之后因“久行怀思”返家看望妻子。妻子拿起刀快步走到织机前说:“从蚕茧里的丝到织机上的布,由丝累寸、积寸成丈。我现在割断它则前功尽弃。夫子您中断学业归来,与此何异?”乐羊子羞愧而走,七年不返。

在《后汉书》作者范晔看来,乐羊子妻当然堪称封建时代督促丈夫成功的贤妻典范。

但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看来,这位“贤妻”贤则贤矣,毋乃太无情耳!

乐羊子妻是一位完全信奉“助夫成名”主流价值观的贤妻,她视丈夫的成功高于一切。丈夫因思念她而归来,但她完全不能体会到夫妻之爱,反而以持刀断布这种激烈的方式迫其离去。

《红楼梦》继承发展了自《西厢记》至《牡丹亭》歌颂崔莺莺、杜丽娘这类“有情人”的思想传统,它“大旨谈情”,绝非一部称颂符合正统观念“贤妻”的作品。

作者以“停机德”喻宝钗,意在说明在夫妻关系上,宝钗并不在意夫妻感情,她所追求的是能够使其“夫贵妻荣”的现实功利性婚姻。

2.怎么理解“山中高士”?

何谓“山中高士”?隐居山林、不慕名利、性情高洁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的陶渊明是真正的山中高士。

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宝玉交往为官做宰的人,谈讲仕途经济的学问,将来好应酬世务。宝玉非常反感,请湘云去别的姊妹屋里坐去。袭人说:

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

可见,在此之前,宝钗已经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宝玉一向视热衷于科举做官之人为“禄蠹”,听了宝钗的话,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对比宝玉和宝钗,一不慕名利,一热衷名利,在价值观上南辕北辙。

那么,作者为何称宝钗为“山中高士”呢?

其实,这是一种反讽手法。

南朝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揭露了心系富贵的假隐士假山人的虚伪丑恶嘴脸。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

有意思的是,曹公以薛“雪”为宝钗之姓,嵌“青云”入宝钗《柳絮词》,所居蘅芜苑遍植芳杜、薜荔等香草。

曹公在塑造宝钗这位“山中高士”时应该深受《北山移文》的启发。宝钗就如孔稚珪在文中批判的周颙一样是位心系富贵的虚伪的假高士。

成语“终南捷径”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卢藏用就是以隐居终南山这种姿态来自抬身价、沽名钓誉、谋求官位的,时人讥其为“随驾隐士”。

对比宝钗规劝宝玉的仕途之言,与陶渊明何曾有半点相似?她与周颙、卢藏用才是真正的同类。

3.如何理解“任是无情也动人”?

在一个人身上,如何能够体现出“无情”又“动人”这矛盾冲突的两种特征呢?

其实,就像作者通过“冷香丸”隐喻的一样,宝钗既“冷”且“香”。

就以“金钏之死”事件来说说吧。

金钏因言语轻薄被王夫人打一巴掌撵了出去,羞愧投井自尽。

贾政听说这事的反应是:

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宽柔以待下人,……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

那么,王夫人坐在房里流泪是为金钏伤心吗?

虽然说王夫人宣称金钏“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但是,此刻的王夫人,就是执事人啊,别人的丫鬟都不出事,唯独她的丫鬟投井死了,她最担心的其实是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主母,自己一向打造的吃斋念佛的慈善人设崩塌,自己颜面受损罢了。

这时候,宝钗就及时送来了安慰。

宝钗一开口先安王夫人之忧心:“姨娘是慈善人”——放心,您的人设没崩!再为王夫人解脱,“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没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我相信,曾经把旧衣服送给金钏的宝钗,与金钏是熟悉的。甚至,金钏是“亦多喜与宝钗去玩”的“小丫头子们”之一。但是,主仆之情而已,多赏几两发送银子而已。

这话真是耳熟!当初薛蟠让家仆打死冯渊,“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

兄妹二人,虽然语言一文雅、一粗俗,口气一委婉、一霸道,但骨子里的冷血无情是一样的。

对金钏来说,那个曾送自己旧衣服的温柔和善的宝钗,事实上是如此的冷漠“无情”;

对王夫人而言,这个柔声安慰、体贴懂事的宝丫头,却是如此的暖心“动人”啊!

一条年轻鲜活生命的逝去,就这样成了宝钗取媚王夫人的垫脚石!

宝钗之行事,大抵类此。

二、京城贵族圈无人求娶宝钗,薛家母女只有死咬“金玉良姻”一条路。

古代家族联姻首重门第。

在“护官符”所显示的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中,只有贾、史、王三家祖上分别有公爵、侯爵、伯爵的封号,有爵位有封地,属于贵族。

薛家祖上只是紫薇舍人,没有爵位。更重要的是到了宝钗父亲这一代,家族男性已无为官之人,彻底弃儒从商了。

古代是“四民社会”——士、农、工、商,既是身份职业之别,又是社会阶层的划分。自汉代以降,“重农抑商”乃历代国策,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所以,宝钗的身份只是“商户女”,与薛蟠所娶夏金桂是一样的;与贾府三艳、黛玉、湘云等贵族小姐的身份有根本区别。

以宝钗的家世背景,不要说什么聘选“妃嫔”,就是参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即伴读宫女,也是必然落选的。

所以,在进京之前,薛姨妈可能就在哥哥王子腾的指点下,炮制了“金玉良姻”这一神异说法,企图借助当时人们普遍迷信的心理,促成宝钗与宝玉的婚姻。

但是,金玉配遭到了贾母含蓄而坚决的抵制。详细分析请参看我回答的另一问题“薛姨妈着急薛蝌的婚姻,为何不焦虑宝钗的婚姻?”兹不赘述。

第四回中,宝钗十三岁来到荣国府,至第八十回,宝钗已经二十岁,达到了明清时期法律规定的女性适婚年龄的上限,马上就要成为“老女”(古代对超过二十岁未婚女性的歧视性称呼)。

可是,薛家在京城是没有根基的,也无法进入京城的贵族圈。

荣宁两府的朋友圈包括四王八公、公主驸马等顶层贵族。但是,薛姨妈是商人之妻,没有朝廷诰封,她在荣国府住了七八年,除了与娘家王府走动外,没有任何贵妇与她交际。

小说侧面描写了一个名叫傅秋芳的女性,就是对宝钗婚姻窘境的影射:

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易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怎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她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

傅试乃谐音附势,他一心想凭借才貌双全的妹妹攀附豪门,与薛姨妈想靠才貌双全的女儿结姻贵族走的是同一步棋。两家的致命缺陷都是根基浅薄,贵族不肯求配。

与傅秋芳相比,宝钗的处境更为艰难。傅试好赖是正六品官员,而薛蟠仅是皇商,还是不断生事的惹祸精。

所以,一直到八十回结束,京城的豪门贵族对宝钗完全是无视的。在这种情况下,薛姨妈和宝钗只能竭尽全力来谋求“金玉良姻”。

三、宝钗决不会成全宝黛,这不仅关系到宝钗自己的婚姻大事,也关系到薛家未来的核心利益。

宝钗对“金玉良姻”的追求在三十六回之前特别明显。但三十六回之后就隐晦得多了,以至于有读者误以为宝钗和薛姨妈都逐渐放弃“金玉良姻”了。

1.三十六回之前,宝钗的一系列操作堪称心机深沉,谈笑间伤黛玉于无形。

A.第八回主动出击,要求看宝玉的通灵玉,与丫鬟莺儿演双簧,引出“金玉”之说。从此宝黛之间因为“金”和“玉”龃龉不断。

B.第二十七回,读者都注意到了“滴翠亭嫁祸”,其实,之前宝钗扑蝶的细节更有深意:

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

“宝钗扑蝶”一向是《红楼梦》人物美图之一;很多论者也认为此时的宝钗难得一见地流露出少女天性。但是,描绘此图的画家和欣赏此景的论者都没有觉察到这一场面的诡异之处:

“一双玉色”蝴蝶!

联系到贾母对宝黛的专属称呼:“两个玉儿”,作者在这里偏偏安排“一双玉色”蝴蝶的用意不是不言而喻吗?就是暗示宝钗是破坏宝黛爱情的人啊!

C.第二十八回,黛玉去了贾母处,宝玉在王夫人处吃饭。宝钗催了宝玉两次,让他去陪黛玉:

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她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吧,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

乍一看,觉得宝钗真是暖心的大姐姐,提醒宝玉去哄黛玉。可是,宝钗这些话可都是当着王夫人的面说的!

作为一个古板的母亲,王夫人听了这些话作何感想?肯定认为黛玉是狐媚子,把宝玉给控制住了。

宝钗三言两语就在王夫人心中种下了一根刺。

例子太多了,不赘述。

2.三十六回之后,宝钗和薛姨妈主要打“亲情牌”“心理战”,骗取黛玉的信任,挑逗黛玉的难言隐痛,致使黛玉逐渐病重。

第三十六回,坐在宝玉床边绣肚兜的宝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听到宝玉在梦中喊骂道: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就算宝钗不明白什么是“木石姻缘”,但宝玉拒绝“金玉姻缘”的态度是无比明确的。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一句“林妹妹要回苏州”,宝玉“死了半个了”。经此一事,宝黛爱情阖府皆知。

至此,薛姨妈和宝钗该怎么做呢?是不是主动退出,成全宝黛呢?

看一个情节就明白了:

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大家玩“射覆”游戏:

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做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她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

可见,只要有机会,宝钗就会刻意把话题引向“通灵玉”,深层原因当然还是心心念念的“金玉良姻”啊!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去看第四十五回宝钗给黛玉送燕窝、第五十七回“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第六十七回“馈土物颦卿念故里”等情节,就会发现这些事件都导致同一个结果:黛玉念及父母双亡,无人为自己的婚事做主,越来越忧思深重,抑郁难眠,终于积郁成疾。

对于宝钗性格特点的认识,对于宝钗的婚姻态度,对于宝钗对宝黛爱情的态度,如果不把八十回中相关情节联系起来去分析判断,而只是孤立、片面地解读某个情节,难免于盲人摸象般莫衷一是、各执一词,而真相在纷争中越来越模糊。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