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帝没有子嗣,弥留之际诏令其五弟(信王)朱由检承继大统。在天启帝死后第三天,年轻的朱由检南面为帝,年号崇祯。
当时的崇祯内心是既兴奋又焦灼,兴奋的是君临天下能够一展抱负,
天启帝没有子嗣,弥留之际诏令其五弟(信王)朱由检承继大统。在天启帝死后第三天,年轻的朱由检南面为帝,年号崇祯。
当时的崇祯内心是既兴奋又焦灼,兴奋的是君临天下能够一展抱负,焦灼的是他的敌人就在眼皮子底下,稍有差池随时都有可能被暗害。这个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权倾天下号称\"九千岁\"的阉宦魏忠贤。
魏忠贤21岁自行阉割而走进皇宫,天性狡诈多谋,且能说会道,由于揣摩圣意,刻意逢迎,得到天启帝信用。借皇权网罗羽翼,后期势力相当骇人。上到六部,下至地方州县;军队内外全有他的党羽。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后期的天启帝已经完全成为傀儡,大明王朝实际上成为了魏忠贤的天下。
面对强敌,在经过起初的焦灼后。崇祯的内心也开始变得冷静,以弱示人,韬光养晦。每天衣冠不整,不见任何人,不说话,也不乐,其目的是消除魏忠贤的疑心。
因为此前皇嫂张氏有过交待,凡事倍加谨慎,小心在意,尤其是宫中的食物,不要吃,所以崇祯自带着一块麦饼藏在身上,饿了偷偷吃一口。崇祯入宫的第一天晚上,整宿没睡,手中握着一把剑枯坐。为了拉拢收买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他命人取来了酒肉给予赐赏。这些人深受感动,一个劲地山呼万岁。之后崇祯把宫里的宫女丶太监换成了自己从信王府带去的人,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而当时的魏忠贤更是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因为他号不准崇祯的脉。他现在最想要的是维持住自己的地位,至于弑君而自立,借他个胆他不也敢,少了关主件的人,还是有他的底线,与其说死忠于大明,不如说活在了刀尖上。所以崇祯的当时表现是极其聪明的,魏忠贤当然不希望自己面前站立的是一个英明强势之君。只要不动自己,哪怕让自己提前告老,能保住荣华富贵,他是断想不会下死手的。
但现实的环境使魏忠贤纠结不己,崇祯虽然待己如初,内心咋想,不得而知,更为让他食不下咽的是为祸官场数年,树敌过多,尤其是在和东林党的斗争中,得罪了当时不少有影响的朝臣,所以他用美色诱惑崇祯,妄想他成为第二个天启,结果崇祯早有所防,未能得逞。
其实宦官一开始只是作为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而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利,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归根结底,宦官只能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再张狂也不过是皇帝手里的一张王牌而已。
因此,对自己的位置,魏忠贤再清楚不过。为了更深入试探崇祯,魏忠贤决定以退为进。他主动提出要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位。崇祯非但没有诏准,而且对他还褒奖一番。然而随后,对客氏的请求却正中崇祯的下怀。客氏是天启帝的乳母,生情放荡,与魏忠贤狠狈为奸,天启帝绝嗣与她有直接关系。客氏请求出宫的理是天启皇帝已死,我留在宫中也没有意义,再者也不方便。于是崇祯马上恩准了。其目的是,将魏忠贤和客氏彻底分开。
为了解除魏忠贤的孤疑之心,崇祯一面给魏忠贤加官进爵,一面打压上奏折弹劾魏党的杨所修。崇祯的不正常之举瞒不过睿智大臣的慧眼,他们时刻盯着皇上的动向,揣摩圣意。崇祯正是抓住了大臣们的心理。当御史杨维桓上疏弹劾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时,局势对崇祯己经相当有利了,表明魏党黔驴技穷,\"丢车保帅\"是崇祯预料之中的,于是立即免除了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崇祯此举,无疑释放了一个政治信号,那些曾被阉党打压的朝臣们早就等着这一刻的到来,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来。
最后给魏忠贤致命一刀的是海盐县贡生钱嘉徵的奏疏,名为《奏为请清宫府之禁以肃中兴之治以培三百年士气事》,其中揭发了魏忠贤十大罪状: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同关节。
令人叫好的是崇祯还把这个奏疏拿给魏忠贤看了,而且以保护他为由,送回凤阳安置。当时,魏忠贤的心理彻底崩溃,不久上吊而死。
其实\"人不作死不会死。\"魏忠贤的一生就是这句话的经典释义。一个奴才,在崇祯眼里,终究翻不起大波,因为天意决定他这一生注定改变不了既定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