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是个陷阱,在我看来,真小人和伪君子都很可怕,可恨,不可爱。金庸先生也没有刻意要把真小人塑造的比伪君子可爱,他只不过对众生都有怜悯之心罢了。比如说在射雕中,杨康肯定算
这个不是金庸的本意,只是读者自以为然。
金庸塑造了很多伪君子,岳不群,成昆,戚长发,慕容复,白世镜,裘千尺,温家五老,花铁干,东方不败,鸠摩智等等。也有很多真小人,任我行,田伯光,四大恶人,欧阳锋,丁春秋,丁敏君,血刀老祖,黑风双煞等等。
真小人做坏事是光明正大,从不遮遮掩掩,读者对这种人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他们做任何坏事读者都不会意外,坏人干坏事,天经地义。但是金庸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深刻,尤其是坏人,自带亦正亦邪的光环。比如欧阳锋,作为一个大反派,一件坏事都没干成(屠杀江南七怪算是坏事,但是嫁祸黄老邪的目的最终失败了),而且总是弄得很狼狈,亲生儿子都赔进去了,读者看到他就想笑,儿子死的时候也有点同情。还有田伯光,标准的坏人,但是被令狐冲和不戒和尚捉弄,最后被阉了,而且讲义气,读着读着就成了搞笑角色。还有四大恶人,坏事做尽,但是老大老二的遭遇很让人同情,老三又是搞笑担当。这样的人物虽然是坏人,但是金庸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他们做坏事上,而是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坏人坏事写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带闪光点的坏人就考验作者的功力了。
相对坏人,伪君子就更难了,头号伪君子岳不群,处心积虑,瞒过了所有人,但是岳不群的初衷并不坏,就是光大华山派,只是最后跑偏了。慕容复同样如此,光复大燕没有错,只是用错了方法,越走越极端。花铁干为民除害,在饥寒交迫下暴露了邪恶的一面。白世镜一身正气,却难过美人关。
与其说金庸三观不正,不如说是金庸写的太好了,看穿了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坏人,不是生下来就立志要当坏人,小学生的目标都是考上清华北大,但是长大了有人成了马云,有人成了范冰冰,有人成了药家鑫,有人成了张扣扣。一个人变成什么样,不是基因决定的,而是人生轨迹。
一个坏人,做了一件好事,暴露一丝善意,就会得到很多同情分。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流漏一丝恶念,必定万劫不复。
金庸小说并不是教我们去区分好人和坏人,而是让我们多做善事,少做恶事。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只做好事,也不可能只做坏事,每个人都是天使与恶魔的化身,我们每个人都是伪君子。
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恶念,只不过限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没有表现出来。天使占上风,我们就是好人,是伪君子,恶魔占上风,我们就是坏人。善恶的界限,就在我们心里。那些真小人,只不过是过早的撕下了伪君子的外衣,没办法回到伪君子的状态。而我们这些伪君子,只要一直伪下去,就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