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曾写了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题曰《词论》,寥寥不足千字,其中提到的宋朝词人有柳永、张先、宋祁、宋庠、沈唐、元绛、晁次、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晏几道、
李清照给予周邦彦的词颇高的评价
李清照在她作的一部词学专论《词论》里曾点评道:“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意思简单说就是,这些人虽然很有学问,但仅能填些小词,就像是拿着瓢去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全都是诗句罢了,不符合词作的音律。然而李清照唯独对周邦彦的词十分推崇。
为什么李清照这么看重周邦彦?那让我们了解一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其作品在词家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广。特别是周邦彦的词,符合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概念。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这是作者最后一次离京时所作,作者借咏柳伤别,抒发了内心的羁旅愁怀。其中,“弄”即舞弄的意思,而“碧”指的则是柳枝。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投下的阴影正好直直地铺在地面之上,而细长柔嫩的柳条,就像是一根根碧丝一般在烟霭之中舞动着。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上片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