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战死之后,崇祯会有机会翻盘吗?

“传庭死,明亡”。孙传庭的死意味着崇祯在军事上、政治上的机会完全不存在,历史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孙传庭)
1、军事上最后一支野战主力的消失
松锦决战打光了宣大、蓟辽的十多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5 17:25:29

首先感谢邀请。

如题所问,我认为孙传庭战死之后,崇祯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首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

关内,李自成与孙传庭在潼关之战后,孙传庭全军覆没,身死于野。崇祯失去了在北方最后一支机动军事力量,同样也失去了最后一支完全执行其意志的军队。北方已经彻底糜烂,而名义上在崇祯手里控制的地区,只有山西、山海关、京畿之地。而李自成已经攻下了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区。已经彻底把崇祯包围在北方,断了其南下的退路。而山西与京畿之地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与武将,已经开始与崇祯离心离德,尤其在孙传庭兵败潼关之后,那些曾经一直在观望的地方实权派,已向李自成倾斜。

关外,自松锦之战后十三万明军大败,洪承畴被俘,松山、锦州相继失陷,吴三桂只得率残军退守宁远。至此,明朝在关外的力量仅剩宁远一座孤城,辽东恢复无望。

而此时崇祯在北方的筹码,也仅仅剩下了皇帝的名义,残破不堪的京师守备军与需要筹集百万两军费才可调动的吴三桂五万关宁铁骑。对于崇祯来说这看似是一盘死局,只有迁都这唯一的出路。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是迁都的时机。若此时迁都那只是逃亡之举,我们姑且不论迁都是否顺利,即便迁都顺利,也只会让朝廷威严尽丧,使南方实权派小视,南北方士大夫利益更加难以均衡。导致政令不通,台上表面服从台下各自为政,架空朝廷权利,甚至可能重蹈东周的覆辙。

以上就是当时崇祯所处的局势,可以说非常严峻,仅凭崇祯手上的筹码想翻盘难度很大,但并非没有可能,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1、 当得知李自成与孙传庭潼关大战,孙传庭兵败身死的消息之后,应果断砸锅卖铁筹集军费,令吴三桂的五万关宁铁骑,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安置关宁铁骑的家属于山海关内,使其无后顾之忧。以待京师有事,随时准备入卫京师。

2、整顿京师守备军(京营),裁汰老弱,许重金征召青壮,增加城防力量。集结宫内所有精壮太监,组建保卫崇祯的卫军,以待御驾亲征之时,保卫崇祯安全。

3、到处张贴告示,大肆宣扬李闯流寇残忍屠城的恶行,使已经快要丧尽的民心即使不倾向于朝廷也不要倾向于李闯。并告知百姓与各方观望势力,关宁铁骑已屯兵山海关,大部人马不期将至,随时准备入卫京师,以安各方之心。

4、传令各地锦衣卫潜伏于李自成占领区,等待时机,以期策反降闯的明朝将领与官员。

做足以上准备之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应该在西安建立了。这时,崇祯可令已经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派得力干将携两万关宁铁骑入卫京师。而吴三桂本人仍然携三万军驻守山海关,为京师外援,并防止满清。然后李自成东征,待其到达京师,崇祯可御驾亲征率领太监卫军、京营与两万关宁军,与李自成大战于攻防之间。并招吴三桂率领剩余的三万关宁军火速支援京城,内外夹击李自成。由于有崇祯皇帝亲征,两万关宁军战力强悍,当能鼓舞明军士气,并且明军将士知道吴三桂正在赶来更能稳定军心。这样势必造成李自成久攻不下的局面,虽然李自成携大胜之师一路所向披靡,但他的军队大部都是刚刚倒戈的前明军,如果伤亡过重虽不至于溃散也必然军心不稳。待吴三桂率关宁铁骑驾到,与崇祯内外夹击,必能挫败李自成,但同样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李自成败于京城的消息传开,潜伏于各个闯军占领地的锦衣卫趁机策反前明军将领,使李自成后方不稳,逼其退出京师地区去稳定后方。这样京城之危可解,但大明之危仍未解除。这时候“迁都”的时机就到了,崇祯可携大胜之师以追缴闯逆之名御驾亲征,从山东南下前往南京,震慑南方士大夫利益集团,掌控江南财富重地,定鼎南京。但北京依然是大明国都,崇祯只行迁都之实,不留迁都之名。

然后,调关宁铁骑镇守江北四镇,其他北方残军留守京畿、山东,以掩盖弃土之骂名。然后静观满清与李闯厮杀。崇祯倚仗江南富庶之地,趁机整顿朝纲,增强军备。以图日后北伐中原,中兴大明!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