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殉国前,为何要逼死庶母、皇嫂、皇后,砍死砍伤两个女儿?

崇祯皇帝一生操劳,勤于政务,严于律己,不近女色,登基之初就扫除了天启年间作威作福的魏忠贤集团,也就是所谓的“阉党”。朝政在他的治理下,与前两任皇帝相比有了极大的改观。
可惜,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5 17:26:18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号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即率军进入山西,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接连攻陷太原、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在当年三月十七日便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行军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于大顺军战斗力极强,但更关键的一点,则是明朝守将们畏敌如虎,尚未交战便投降。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指挥军队攻城,崇祯帝此时已不再相信任何文武大臣,而是派大太监王承恩提督京营,负责防守事宜。当时,大顺军士兵架飞梯进攻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人数多如蚂蚁。王承恩见情况危急,便亲自指挥炮手开炮,接连击毙数名敌兵,但即使如此,也依然无法挽回败局。等到半夜时分,内城沦陷。

当天晚上,崇祯帝与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杀声阵阵、连天烽火,知道内城的沦陷只在朝夕之间。崇祯帝忧愤交加但又无力挽救局势,只能哀声长叹、徘徊无语而已。

崇祯帝自知大势已去,便将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召入宫中,在简单叮嘱他们一番后,便与三位皇子洒泪而别,并命内侍将他们分别送到国丈周奎、外戚田弘遇家中避难。稍后,崇祯帝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并辅佐太子登基。

此时,崇祯帝已经有殉国之心,但为了免于后妃在他死后遭受污辱,便将周皇后召至身边,然后对她讲:“如今大势已去,朕立志自缢殉国,你既然身为皇后,理应追随朕的志愿。”周皇后听完后,便哭泣着回答道:“妾身追随陛下18年时间,若有一句谏言能被接纳,何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但既然托身于陛下,妾身安敢不听命赴死?”周皇后说完,随即解下腰带悬梁自尽。

随即,崇祯帝又命袁贵妃自杀,袁贵妃大哭一场,随即也解带悬梁。然而袁贵妃脖子上的带子突然断裂,导致她落地后并没有死。崇祯帝见状,便拔剑砍击她的肩膀,但并没有将她杀死。与此同时,崇祯帝还连杀嫔妃数人。可惜周皇后等人服侍崇祯帝多年,没享受一天的安宁、幸福的生活,最终还落得被逼自杀或被杀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见《明史·卷一百一十四》。

稍后,崇祯帝又将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召来,流着眼泪跟她讲:“你为什么要降生在帝王家呢?”说完,崇祯帝左袖遮脸,右手拔剑连砍数次,砍中公主的左臂和右肩,让她顿时昏死过去,所幸没有遇难。与此同时,崇祯帝又拔剑杀死年仅6岁的幼女昭仁公主(“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见《明史·卷一百二十一》)。

紧接着,崇祯帝又命内侍向皇嫂懿安皇后(张嫣)、庶母李康妃传旨,要求她们也自缢殉国,以免遭到叛军的污辱。张皇后、李康妃隔帘会见使者,然后领命自缢身亡。就这样,后宫凡是有名号的妃嫔、公主,或者自杀、被杀,或者身受重伤,几乎没有一人幸免。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帝率领数十名太监骑马、手持三眼枪,想趁乱突围出城,结果在东华门、齐化门(朝阳门)、安定门连遭阻拦,被迫撤回皇宫。拂晓时分,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议事,商量御敌之道,结果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更令崇祯帝悲愤不已。此时,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结果被一剑刺死。

崇祯帝自知走投无路,因不愿接受投降后受辱的局面,便带着王承恩一起来到煤山,随后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崇祯帝自杀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终年才33岁,王承恩随即也自缢身亡(“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见《明史·卷三百零五》)。崇祯帝辛苦经营18年,最终却落得自缢殉国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据正史记载,崇祯帝自杀前,在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似乎仍以百姓安危为念(见《明史·卷二十四》)。然而根据崇祯帝一贯刚愎自用、大事聚敛的作风来推测,这段史料的可靠性基本上为零。

史料来源:《明史》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