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好太监其实很多,就像刘瑾还搞改革,很多措施利国利民,还偏向老百姓,文官集团觉得利益被侵犯,还如果太监改革成功的话文官的面子往哪里搁?就必须把刘瑾弄死,首先就是败坏他名声。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应该这么说,大明养士三百年。确实有很多士大夫牺牲于抗清前线,比如全家被灭门的孙承宗,6个儿子、2个侄子、12个孙子跟侄孙相继战死,英勇殉国,最后全家男女老少总共47口人全部被清军屠杀。
但养士三百年,也惯坏了很多人。
以清军灭南明,攻下南京城时很多人的表现为例: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在南京城北扎营后,文武百官纷纷迎降,其中投降的勋贵有:
魏国公徐允爵(洪武时期中山王徐达后人),保国公朱国弼(成化时期抚宁伯朱永后人);
灵璧侯汤国祚(洪武时期东瓯王汤和后人),安远侯柳祚昌(永乐时期融国公柳升后人),永康侯徐弘爵(永乐时期蔡国公徐忠后人),临淮侯李述祖(洪武时期岐阳王李文忠后人),镇远侯顾鸣郊(永乐时期夏国公顾成后人),隆平侯张拱日(永乐时期郧国公张信后人),怀宁侯孙维城(天顺时期涞国公孙镗后人);
总督京营戎政、忻城伯赵之龙(永乐时期都指挥使赵彝后人),南和伯方一元(天顺时期南和侯方瑛后人),东宁伯焦梦熊(天顺时期东宁侯焦礼后人),宁晋伯刘印吉(成化时期宁晋侯刘聚后人),成安伯郭祚永(永乐时期兴国公郭亮后人),襄卫伯常应俊(弘光帝新封);
投降的皇亲有:
大兴伯邹存义(皇太后弟弟),洛中伯黄九鼎(弘光帝原配黄氏兄弟),驸马齐赞元;
投降的文官有:
文渊阁大学士蔡奕深、礼部尚书钱谦益、都御史李沾、唐世济,翰林院掌院事詹事府正詹事陈于鼎等。
十八日,清军进驻南京城,赵之龙特意将大中桥以东都划为兵房给清军住。这样一来,很多居民都只得搬移,人们哭着离开这里。
清军进来后,各位官员纷纷带上米面、菜果等劳军物品到马路上慰问清军表孝心,赵之龙还把演员组织起来进行慰问演出,看得多铎连投降的明军将领刘良佐求见都没理睬,直到戏演完后才撤席。
清兵到达后,总督京营戎政府和都察院各派了两个官员在道路旁跪迎,并高声报名。等到士兵高声喝起时,文武百官就出城迎接。当时天还下着大雨,却没有一个人敢落后。
这等无耻的行为,连乞丐都看不下去了。当时,一个乞丐百川桥上题诗云:“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修成命一条!”然后就投桥而死。
不过这个乞丐能作诗,可能以前也是读书人,很可能是遭遇兵灾落魄了……
但我们不能把板子都打到士大夫身上。因为如前所说,投降的勋贵和皇亲更多。而士大夫里也有硬汉。
比如,吏部尚书张捷、刑部尚书高倬、工部尚书何应瑞、左副都御史杨维垣等高级文官却纷纷自杀。
而礼部主事黄端伯不但拒绝投降,而且还在门口大书“大明礼部仪注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后来,多铎派人把他抓走。见到多铎后,左右要求他跪下,但黄端伯拒绝下跪,反而是南面盘腿而坐。在书写职名时,他自称是“大明臣子黄端伯”。多铎问:“你认为弘光是什么样的人?”黄端伯说:“天子圣明!”“那马士英呢?”“当然是忠臣!马士英不肯投降,然后带着三千兵马护卫皇太后前往浙江,怎么会是不忠?”然后他又指着赵之龙、钱谦益、王铎这些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义之徒!”
最后多铎干脆拔刀威胁,结果黄端伯竟然把头伸过去说:“头在此!”
这让多铎不得不感慨:“南来硬汉,就只看到这一个人。”随后就将他送到监狱中,后来黄端伯不幸遇害。
但这些硬汉被那些头像的文武百官所掩盖了,所以让人感觉“爱国”士大夫似乎都消失了。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俗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归根到底,一个人如果非常有钱,而且一直得到全社会的优待,很容易就培养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认为高人一等。这样的人会很惜命,更不可能为别人拼命。
因此当清军杀过来的时候,那些士大夫是很难为国家殉难的。试想,如果你家里有良田千倾,娇妻美妾。你轻易舍得死吗?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思是家中有一千金的富人,不会靠近堂屋的屋檐处坐卧,因为怕被屋瓦掉下来砸着。
而且人钱多了,可以出卖的东西就多。再加上大明养士三百年,很多士大夫以为明清交替只是换个皇帝,自己臣服了,满清照样要依靠自己。
结果没想到……清军有八旗这个基本盘……读书人的支持其实并不重要……不听话就杀刀子。
这也是为啥明代很有名的廷杖到清代就没了……因为直接就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