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都是谁?比起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如何?

1 周延儒两度为首辅,确实有些作为。比如二次上任革除温体仁弊政,一些政策也确实体恤民情,缓解了一下民生问题。但是,他确实能力欠缺,缺乏雄才大略,也没有军事指挥能力,识人方面,文臣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1 20:27:35

按照《明史》的记载,崇祯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南明小朝廷的那些皇帝都不能算。南明小朝廷自1644-1662年,历时18年,共有四位帝王,一般不被正统王朝所认可。

既然南明小朝廷的皇帝不算,那么崇祯帝就是最后一位明朝皇帝,那么最后的三位首辅也就十分明确了。

一、陈演(?-1644年),四川乐山人。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3年5月-1644年2月,任职九个多月;

二、蒋德璟(1593-1646年),福建泉州晋江人。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3年2月—1644年3月2日,任职一个月左右;

三、魏藻德(1605-1644年),北京通州人。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4年3月3日-1644年4月25日,任职一个多月;

各位,在明朝灭亡最后的10个月中,就换了三位内阁首辅,最长的做了两个多月,另外两个在职仅仅有一个月时间。在这大明王朝的亡国时刻的三位内阁首辅在位时间这么短,说明这些内阁首辅都是无能之辈,根本就没有摆脱大明王朝灭亡的命运,可见他们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平庸了。

陈演力阻调吴三桂撤离宁远,固守山海关-判断失误!

1642年11月,清军第五次入关劫掠,大明京畿之地戒严。明军一触即溃,清军如入无人之境,京畿之地、山东、江苏等地被清军劫掠。清军深入的最远之地在江苏沭阳,到达了淮河北岸之地。1643年3月,清军满载而归,必然要经过京畿之地,明朝朝廷震动。

作为明朝内阁首辅的周延儒被崇祯皇帝逼着去统帅军队,镇压清军所谓的“流寇”。周延儒和其手下的将领不敢和清军对战,于是远远跟着清军的队伍,“礼送出境”。他坐镇通州,每每清军离开一地,就谎称大明军队收复失地,奏请皇帝褒奖。

1643年4月,清军完全撤回长城以北,周延儒也算是高奏凯歌而还了。5月,周延儒谎报军情一事被众大臣揭露出来,崇祯皇帝大怒。1643年12月,周延儒被赐死。

陈演就是周延儒去职之后担任的首辅,史书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崇祯皇帝和一众大臣准备将吴三桂主力调回山海关,弃守宁远,全力抵御进入山西的李自成起义军,拱卫北京的安全。陈演却力主不撤守宁远,耳朵根子软的崇祯皇帝最终听从了陈演的建议。

李自成的起义军接连夺下大同、宣城等军事重镇,北京已经无险可守,此时陈演的建议显然是判断失误了。陈演因此被赶出了朝廷,自然内阁首辅也换了人。崇祯皇帝是这样说他的:

“汝一死不足蔽辜!”(《明史》第253卷)

陈演最终被李自成起义军所俘获,缴纳了四万两白银只获得四天的自由,李自成率军攻击吴三桂之时,怕大明的遗老遗少作乱,于是将陈演斩杀。

蒋德璟挂冠而去,还是遁走?

陈演被罢免之后,蒋德璟代理内阁首辅。崇祯皇帝和大臣商讨如何收一下“练饷”问题,也就是讨论军费问题。

值此大明危亡之际,蒋德璟却力陈“练饷”的危害,不让收。君臣一场辩论之后,蒋德璟因罪辞去内阁首辅职务,将家庭搬离北京城,到了北京城外,一观明朝的气数。

明朝灭亡之后,逃亡江南。弘光政权之时拒绝出仕,而福建隆武政权之时,短暂出仕,不久病亡。

魏德藻平时口若悬河,临危之际口不敢言。

1644年3月,蒋德璟去职之后,魏德藻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崇祯皇帝问计于魏德藻,平时口若悬河他却一句话也没有,气得崇祯皇帝够呛。为了筹措军饷,他提出了群臣捐献的方法,而奏效甚微。

李自成破城之后,魏德藻的下场可以想见了。

藻德输万金,贼以为少,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复逮其子追征,诉言:“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贼挥刃斩之。(《明史》第253卷)

看了大明最后三位内阁首辅的所作所为,他们根本不能和杨廷和、徐阶、张居正等著名的内阁首辅相提并论!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