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里,天下不都是皇帝一家的私有吗?为什么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还会各有各的钱袋子呢?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封建(封邦建国)制度便被推翻了,这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皇室与
在我们的印象里,天下不都是皇帝一家的私有吗?为什么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还会各有各的钱袋子呢?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封建(封邦建国)制度便被推翻了,这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皇室与政府之间是不是一体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人向来信奉一句话,“公私分明”,皇室是皇室、政府是政府,皇室的领袖是皇帝,政府的领袖是宰相,皇帝又高宰相一个等级,这即是制度的大一统性,所以人们又把皇室称作内廷,政府称作外廷。
延伸到财政制度上,两者也分的清清楚楚,比如在汉代,管政府经济的就叫大司农,管皇室经济的就叫少府,收支也是各论各的,财政收入的大头是田赋,归政府,有时候借以太仓称呼,为公支出,财政收入的小头是工商税,归皇室,借以内库,内帑称呼,为皇室服务,故而,皇帝有皇帝的钱袋子,大臣们有大臣们的钱袋子。
那么,国库为什么希望崇祯出钱呢?
还是因为两个字,没钱!
国库收入的大头是什么?是田赋!明朝的田赋实际上是很低的,但因为人多、户多,人均负担在理论上便不重,刚好能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但到了明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土地十之八九(不是准确数据)集中在了不需要交税的人手中,而小头则是集中在了需要交税的人手中,这就好像把一座金字塔倒立过来一样,最大的义务承压在了少数的自耕农身上,很多人便日渐不堪重负,随即就产生了逃籍现象,逃的人越多,留下来的人便负担越重,慢慢就陷入一种死循环当中。
“饷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少”
这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越来越低。
收入越来越低,可支出却不降反增,越来越高,例如皇帝要大兴土木,国库得出钱,地方发生了天灾,如水涝灾害,地震,需要朝廷酌情减免赋税,更兼有大大小小的战争,包括万历三大征、抗倭,北面的鞑靼、东北的满清,都是吞巨金兽,这是其二
当时在整个世界大范围内,发生了一场通货危机,白银的购买力大大降低,崇祯年间的金银价比竟为1:13,银贱物贵,而且明朝还是个贫银国,白银的存量全靠外部输出,恰逢新大陆,也就是南北美洲的白银出口量锐减,加之日本政府切断了与明朝的贸易往来,导致了流入国内的白银根本满足不了市场流通需求,这些都使得明朝的财政危机愈演愈烈,这是其三
其四便是官员的贪污,闯军从京城的达官贵人处拷走了近七千万两白银,按京官的正常收入水平来讲,不可能有这么多,惟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人贪腐了,并且这七千万两只是流动资金,不难想见,这些官员的不动产又该是多么地惊人。
这种情况下,国库自然没钱,那么皇室呢?
我们往前回溯一下,嘉靖朝,嘉靖皇帝有一个坏名声,“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这个名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就是嘉靖迷恋上了方术、道教、长生不老这些东西,土木繁兴,花了很多钱,户部尚书在给皇帝的报告中指出,用以大兴土木的费用自嘉靖即位以来,累计高达600万两白银,这笔资金并不是内帑来出,而是太仓出,所以导致了太仓时常会出现空空如也的现象,故而人们给嘉靖安上了一个这样的坏名,但他的内帤可不穷,在几代皇帝的积累和吝啬下,嘉靖时期的内帑真应了一个词,金银山积!
到了万历朝,万历帝将祖传的贪婪发挥到了尽致,为了敛财,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万历帝派出了大量的矿监、税使,传索帤金,甚至激起了民变,但在万历持续几十年的努力下,内帑之充韧达到了一种亘古未有的程度【摘自明史十讲】。
而之后的泰昌、天启二帝,因为在位时间短,挥霍的也不多,故而传到崇祯这里,内帑依然是金银山积。
这下你看明白了吧,国库没钱,要向皇帝要,内帑有钱,皇帝却不想出。
但问题总得解决吧,那么崇祯皇帝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加!征!三!饷!
朱由检仿佛没有与明朝命运相缚的觉悟似的,在即位后不顾社会予盾的激烈,以“部帑匮绌、国库空饷不足”为由,多次加派三饷,崇祯初年,加辽饷,每庙加征九厘,计得520余万两,崇祯四年(1631),再次加征辽饷,每亩加征三厘,计得165万余两,崇祯十年(1637)加征剿饷280万两,崇祯十二年(1639)加征练饷730万两,三饷加在一起,每年竟有1700余万两之巨,当年的田赋加在一起也不过六七百万两,甚至更低。
崇祯缺钱吗?不缺!可他就是舍不得!
财政危机造成的危局:一个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
黄仁宇在他的《明代财政管理》中说道
1644年,军饷欠款已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现在实际上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粮,户部就买杂粮凑数......一个将军报告说:“你鞭打一个士兵,他站起来;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又躺下了。”王朝快完了,这是不令人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时还没有完。
这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一样,年轻的时候,小伙子的身体很好,可以连做200个俯卧撑不大喘气,走路的步子也很轻快,干净利索,但当年龄愈来愈大的时候,先是身体的各项机能出现了衰减,比如经常生病,眼睛老花,耳朵听不太清,走路变的拖拖拉拉,脚老是拿不起来,接着就是心力的衰弱,大脑感受不到对身体的控制感,最后的结局就是死亡。
1644年4月25日,明思宗吊死在煤山上,临死之前,他将亡国责任全然推给了他的臣子们。
莫大的讽刺
闯军进入北京以后,为筹集军费,对士大夫集团执行了一项名为追赃索饷的政策,据说闯部的刘宗敏为此打造了近五千套夹棍,准备要让北京城的士大夫们“主动捐饷”,最后,这些夹棍用了几何,我们不清楚,但拷略出来的军饷还是有大致数量的,约七千万两白银!每年的田赋+三饷也不过二千万两,这些贫官污吏、亡国之臣竟富裕到这个程度!可最后还是给李自成作了嫁衣裳,真可谓是明朝跌倒、闯王吃饱。
接着,闯军又从朱由检的内帤中,找出白银近三千万两、黄金近一百五十万两(《甲申纪事》注:本观点非定论),莫大的讽刺!每逢国库缺钱,大臣伸手来要的时候,朱由检都要哭穷,而后喊道:“自今帑藏空虚!”,死都不肯往外掏钱,转过来,当朱由检向与国同休的勋贵们、大臣们、宦官们化缘时,也是同样的境遇,不敢不献,但献出来的资金笼共加起来不过十几万两,据说朱由检的岳父周奎为朱由检贡献的一万三千两白银里,有五千两竟是从宫里拿的,拷饷过后,闯军从周奎的家里搜出白银五十三万两,此外还有家资无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其实很难把这件事的责任归咎到某一方的身上,对于大臣们来说,臣子与朝廷的关系,绝不是什么人身依附,所以大臣们有拒绝的权利,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况且国库是真没钱,但崇祯就不一样了,这是谁的天下?朱家的!谁受益谁出力!当然,或许是史载有误,崇祯根本没钱,但偌崇祯有钱的话,却不拿出来,那他可真是蠢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