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能复位最主要一个原因,是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夭折,而朱祁钰自己也突然病重,给了一些野心家机会。而于谦顾全大局不愿意反抗也是朱祁镇复位的重要原因。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
因为朱祁镇在朝廷中还存有强大的根基,也因为其弟朱祁钰在对他的态度上有些过分,失去了人心。
这件事的背景,大体是这样的——
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八月戊申为朔日,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进攻大同。明英宗朱祁镇在御驾亲征中,于土木堡一地遭伏击被俘。
正统十四年八月癸未日,茌皇太后的主持下,明郕王朱祁钰,即英宗的弟弟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元年。
景泰元年,即公元1450年,八月丙戌日,朱祁镇被也先释放,从蒙古还朝,以太上皇的名义进住南宫。
天顺元年,即公元1457年,春正月壬午日,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奉迎太上皇朱祁镇恢复了皇位。
而朱祁镇这位已失去皇位七年有余的人,之所以又能在已当政的弟弟朱祁钰的一再打压下重登宝座,这中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影响并没有因为他离位了而完全消逝,他的根基还在。这根基,就是他当年在位时的那帮他所倚重的大臣。这些大臣正支撑着朱祁钰的政局,并对朱祁钰本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大臣并没有因为他的离位也随之丧失权利。换句话说,替代他坐上皇帝宝座的其弟朱祁钰并没有在自己登基后来个大换班,彻底清除掉他遗留的势力,他的这些遗留的势力最终又合起力来,扳倒了不肯在他回归后把皇位再回归给他的朱祁钰,使他重圆了旧梦。
再有,这些旧臣不仅是因为过去都得到过朱祁镇的重用和赏赐而难以相忘,还在于朱祁镇本人的被外族人俘去,并不是缘于他个人贪图享乐不务正业,而是为了国家利益,是出于对入侵者征战,就这一点,自然也在这些旧臣中引发了不失广泛的同情。这种同情所形成的舆论,也为朱祁镇复辟奠定了人心的基础。副都御史徐有贞在武清侯石亨等人密谋拥立朱祁镇复登皇位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太上皇当年到土木堡,不是去游山行猎啊!他被蒙古人拘于塞外,天下人并没有与他离心离德啊!
而朱祁镇享有的太上皇身份,也为他重新登上皇位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尊号,虽然不具有实际上的什么权力,但在群臣中还是有一定的认可度,即当朝的大多数的臣子对他还是抱有一种难以消退的尊崇之心。
而景帝朱祁钰把他尊为太上皇之后,有些过分的做法,也早已引起当朝众多大臣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的滋生,使朱祁钰的个人威望受损,更是众人最终放弃对朱祁钰的拥戴而认可朱祁镇复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中间,朱祁钰做的几件事,也确实有悖于传统的皇家礼仪和民众的道德观念,而让群臣难以接受。一件是,朱祁镇回国后的第三个月,赶上过生日,礼部尚书出面请群臣前去朝贺,他朱祁钰不同意。紧跟着,礼部尚书又请求在新年元旦这天,让百官朝见太上皇于延安门,他又不同意。接下来,身在外地的荆王上表请求来京面见太上皇,以表尊重之意,他仍不同意。这就让人不能不觉得这个当弟弟的有点不通情达理了,有点心胸过于狭窄了。紧接着,他朱祁钰又于景泰三年,即公元1452年,五月甲戌日,中止太上皇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身份,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这就更引起众多的大臣的鄙夷。大臣王直就曾当着众人的面,跺着脚说:这叫什么事啊!御史钟同还因这事在仪制郎中章纶面前落泪。而后,这两人同时被朱祁钰逮捕下狱,并在朝堂上处以杖刑,致使钟同当场死于杖下。这件事,更让众大臣感到了他的失德和暴戾。
据有关史料记载,迎接朱祁镇复位,石享和徐有贞等人是趁景帝患病不能理朝之际进行的。那是在天顺元年正月十六日夜至四更之时,他们带领一千余名士兵闯进了皇宫长安门,然后,用一棵数十人才能抬动的巨木撞开了被朱祁钰上了锁的南宫大门。据说,那大门非常牢固,他们是用那巨木撞毁了部分墙体,才把那大门撞开。朱祁镇是让人众人用乘舆抬出南宫的。当时,那些士兵紧张得竟半天没能将那乘舆抬动。
那一天,史称南宫复辟,也称夺门之变。那一天,还在病榻上的景帝朱祁钰听到从奉天殿传来的钟鼓之声,忙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他还以为是兵部尚书于谦有事要上奏于他呢!等他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震惊之下,又无奈地连声说了两个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