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是个好东西,它能促使人不断往前,不断进步。但是,野心大到超过自己的控制力时,灾难就来了。
二战期间的日本大和民族,就是一个“野心很大”的民族,说好听一点,就是“军国主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咱们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不是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是日本自己要打。】
因为德国和日本虽是盟友,但希特勒并不是盟主。在日本人心中日本天皇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哪里轮得到希特勒发号施令。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做没有进行过军事上的协调配合,他们所有的行动,也是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而展开的。日军攻打印度完全是自己要打,也完全是为自己打。
这一仗,就是1944年3月至7月的因帕尔战役,日军制定的行动代号为“乌”。
单从结局上看,日军可谓损失惨重,这一战,日军近十万士兵最后只剩下一万,狼狈逃回。
日本为何要发起因帕尔战役?
因为在1943年11月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盟军决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原则是先欧后亚。
所以反攻缅甸的作战被推迟了,但准备工作依然在进行,盟军不断的修机场道路、囤积物资、集结军队,因帕尔盆地被建成了一个大型补给基地,对缅甸的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保住缅甸日军一直在加强军力,到1944年3月驻缅甸日军已经达到32万人,但日军依然觉得兵力不足,毕竟要同时面对北方的中国和西面的英印军队,于是日军制定了代号为“乌”的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集中了近10万兵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指挥。
牟田口廉也很狂妄,决定先发制人,他命令各部队进行强攻,妄言4月29日裕仁天皇生日之前拿下因帕尔,用以献礼邀功。
他还打算先占领因帕尔这个基地,歼灭英军第14集团军,然后挥军北上各个击破其他几路盟军。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集结9万日军汇同一支由投降英印士兵组成的炮灰雇佣兵,日军第33师团向因帕尔盆地南部发起进攻,企图将英军主力吸引到南面。浩浩荡荡地奔赴因帕尔,还口出狂言:“日本陆军天下无敌。”
3月15日,日军第15师团和第31师团以及印度国民军一个师,渡过钦敦江,向西直至因帕尔及其北面的柯希马,日军初期进展顺利,英军第4军第17师在因帕尔以南被包围,战至3月26日才得以突出重围。
4月6日,北路的日军31师团攻占了柯希马。随后,日军南北对进。在4月18日,日军已经达到离因帕尔只有3英里的地方,将英军第四十的三个师团团包围。然而之后日军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英军依靠牢固的防御阵地,强大的火力和充足的补给顽强抵抗。
依赖于良好的交通条件,英军从后方调集了大量的援军,因帕尔守军由最初的三个师到后来的八个师,其中的两个师还是空运过来的。
因帕尔守军还得到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此外,英美空军还对日军目标和后方补给先进行了空中打击。相比之下,日军的状况就很惨了。
而日军因要赶在裕仁天皇生日之前拿下因帕尔,因此出发的时候只带了3周的口粮,战场距离后方非常远,补给非常困难。
并且缺乏制空权,导致后方补给线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前期优势被蚕食殆尽,一种无形的力量将这群侵略者们推向死亡的深渊,日军的噩梦开始了。
6月初的因帕尔步入雨季,日军的补给线几乎完全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依然在叫嚣着进攻,但实际上他所指挥的三个师团早已消耗殆尽潮湿的气候与肆虐的蚊虫让痢疾与疟疾开始在军中蔓延。
此时的日军部队里不时出现“神秘死亡”事件,很多还没见到英印联军影子、甚至还没有发一枪一弹的日本士兵,突然就纷纷暴毙在丛林之中。31师团两个半月没有得到任何补给,师团长战场抗命,擅自撤离。
然而牟田口廉也无视现实决定孤注一掷,依然下令进攻,想要集结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的主力部队,试图从北方攻入因帕尔。
6月10日,日本军队开始行动,雨季开始了,丛林变成了泥潭,日军和英印第20师在丛林中对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疲惫不堪的日军于22日冲出丛林,冲向因帕尔郊外,但迎接他们的是由坦克、机枪、迫击炮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强大防线。
第33师团的某大队长田中信男知道,此刻队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无法挺进因帕尔近郊,于是他召集军队,等待上级的决定。
7月2日午夜,经东京总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队发出命令,停止一切战争行动,准备撤退。
然而盟军情报部门截获了日军的撤退命令,蒙巴顿立即命令第14英印联军开始全线追击,8月20日,狼狈撤退的日军强行渡过钦敦江,渡口遭到大炮和飞机的轰炸,损失惨重,给日军留下阴影。
在英印联军迅猛的反攻下,日军精锐尽丧,当初的9万多大军仅仅1万余人逃回缅甸,超过7万人成了丛林中的孤魂,而这其中丧命于枪炮之下的不足半数,其余都是被饥饿、劳累和疾病活活折磨致死。
曾有英国老兵回忆当年日军在因帕尔战役中的惨状,大量士兵因为饥饿以野草为食,虚弱无比的日本士兵甚至连枪都举不起来,还有不少士兵死于疟疾和伤害,遍地都是饿死、病死的日军尸体,因为长期的饥饿很多士兵空有一副皮囊的骨架,他们临死前口中还塞着枯草和树皮。
至此,日军制定的代号为“乌”的行动,发生在1944年3月至7月的因帕尔战役,单从结局上看,日军可谓损失惨重。这一战,日军近十万士兵最后只剩下一万,狼狈逃回。
后来西方史学家和日本军史学家都将因帕尔战役称作是日本损失最为惨重的陆战战役,日军发动十数万军队,结果什么也没有捞到,还损失大半人数,就连所有武器和坦克都丢在了印度地区,而此时的第15军也已经没有了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在因帕尔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牟田口廉也被日军大本营撤职,并且备受谩骂,甚至被日本国内称为” 鬼畜牟田”,更被很多人戏称“死在他手上的日本鬼子比死在盟军手里的还多”,由此成就了他一番让人啼笑皆非的“传奇”。自此一战,日军再不敢越境与英印联军作战了。
@明贝勒 原创首发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踊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