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对于这个问题,豹眼远没有许多人那么乐观,没有许攸反叛,恐怕曹操能够赢得这场战役的可能不大。
豹眼曾经写过《豹眼中的官渡之战》,分二十四节,十一篇,大约五万字左右。对整个战役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6 00:28:12

对于这个问题,豹眼远没有许多人那么乐观,没有许攸反叛,恐怕曹操能够赢得这场战役的可能不大。

豹眼曾经写过《豹眼中的官渡之战》,分二十四节,十一篇,大约五万字左右。对整个战役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特别是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原因,做了具体的分析。

豹眼认为,曹操取得最后的胜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中,许攸的反叛来降,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

如果没有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没有桓阶力劝长沙太守张羡反叛而拖住刘表,没有许贡的门客刺杀孙策,没有许攸反叛袁绍,这些都是偶然性的因素,战前都没有计算在曹操的胜算之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压死曹操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在击败公孙瓒之后,信心满满,挑选了十万精兵,战马万匹,准备南下进攻许都。此时的袁绍有足够的底气战胜曹操,这也是郭图、审配力主速战速决的原因。

但谋士沮授、田丰等人则主张以逸待劳,采用持久战拖死曹操。

公平而论,沮授、田丰的意见更为稳妥一些,但郭图、审配的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

从官渡之战的战局发展来看,袁绍受到了曹操强有力的阻击,速胜论没能实现。

但从双方交战的状况来看,彼此之间互有胜负,毕竟袁绍势力高出曹操许多,尽管袁绍损失远大于曹操,但最终还是曹操顶不住了。

一方面曹操想到了退军,另做打算;另一方面河南的百姓开始投靠袁绍,曹操的一些将领也开始与袁绍眉来眼去,为自己寻找退路了。

虽然速胜论没有实现,但这场战役已经形成了持久战。这虽跟沮授、田丰预想的不一样,但与曹操长久对峙,最终拖垮曹操的设想是一致的。

袁绍能够战败公孙瓒、一统河北,坐拥冀、青、并、幽四州,也并非全凭运气和名望。其实,袁绍还是很了不起的的领袖人物。

不要以为袁绍被曹操战败,曹操没把他放在眼里,就以为袁绍是菜鸟。仔细去看一下袁绍平定河北四州的过程,就清楚袁绍还是相当了得。

袁绍有足够的资本,就算是持久战也会拖垮曹操,用对付公孙瓒的方法也可以战胜曹操。

演义中说道,许攸投降后,询问曹操粮草的情况。曹操老奸巨猾,跟许攸打哈哈,最终被逼迫说出实话。史实不清楚是不是如此,但曹操的确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只要再对峙一个月,最多三个月,曹操必定会撤军,这恐怕是事实。

袁绍的粮草补给也很困难,但比曹操要好很多。

此时,曹操只有速胜,别无选择。这一点,袁绍、曹操都门清。

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一样会打袁绍粮草的主意,偷鸡摸狗是老曹的拿手好戏。但曹操不了解袁绍的内部情况,不知道如何下手。

“君从故乡来,必知故乡事。”许攸来降,正中曹操下怀,这也是曹操当机立断,迅速、果断做出火烧乌巢决策的根本原因。这个事在许攸没来之前,恐怕曹操早就在琢磨了。但由于不了解袁绍的底细,风险太大,曹操不敢贸然出击罢了。

不了解乌巢守备的情况,如果动用的兵力太少,达不到战役的效果,不仅对袁绍打击不大,还会丧失曹军的士气;如果动用的兵力太多,防守的压力太大,就很可能被袁绍趁机攻破官渡阵地,那就彻底危险了。

事实也证明,曹操的顾虑是正确的。就在曹操率军偷袭乌巢时,袁绍采纳郭图的建议,派遣高览、张郃猛攻曹操官渡大营。虽然没有得手,但也说明袁绍的情报系统还是很及时、有效的。

但由于许攸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曹操对于乌巢的情况了如指掌,动用的兵力及战术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足够的兵力实现烧毁乌巢粮仓的目的,又留下足够的兵力守住了官渡大营。

官渡之战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在于恰到好处。这个火候的把握,是建立在准确的情报上面的。可以说没有许攸,就没有曹操对于这个火候的准确把握。

这个火候,就是压死袁绍的最后那棵稻草。

乌巢粮草被烧,袁军士气彻底崩溃,高览、张郃率军投降了曹操,袁绍最终玩完。

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可能的决策:一是坚守继续对峙,最终的结果曹操被拖垮;二是曹操冒然率军偷袭乌巢,但由于情况不了解,其结果可能偷袭成功,但也可能成为夹生饭。但豹眼看来,成为夹生饭的可能很大。理由是,如果曹操有把握的话,早在许攸来降之前就采取行动了。

曹操之所以没有行动,最大的可能是采纳了荀彧、郭嘉的建议,再坚持一下,实在不行就撤军得了。

如果曹操主动撤军,不至于被袁绍赶尽杀绝,但一定会很被动。许都恐怕是保不住了,只能战略大转移,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献帝能不能一起逃走就难说了,很可能轮到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

因此,豹眼的看法,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战胜袁绍的可能不大,很可能战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