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当然有啊 ,还有挺多呢,先说三个吧,中国这三个牛人,当皇帝就跟玩似的,虽然荒谬,但国家仍然很强盛!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在有道德、法律约束的环境下,违法犯罪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06:58:05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基本不上朝,懒惰到了大臣写奏章批评的地步。而且他极为好色,每天在后宫流连,还服用大量的辅助药物,生活作风十分糜烂。可是,他却开创了一个小的盛世,不仅给国家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还打开了一条源源不绝的生财之路,让国家迅速富强。这个人,就是明朝的隆庆皇帝朱载垕。

皇子岁月

朱载垕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儿子,但不是长子,而是第三子。原本顺位继承的话,是轮不到他的。可是没想到,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夭折了。嘉靖皇帝本就是个迷信的人,此时更详细一些术士“二龙不能相见”的说法,很快就变得既不敢立太子,也不敢见儿子。朱载垕虽然被封为裕王,谁都知道他是日后的皇位继承人。但是由于皇帝对他的冷淡,强势的大臣如严嵩,都敢于欺负他。朱载垕自己也是规行矩步,唯恐走错一步毁了前程。

虽然身份尴尬,但朱载垕对朝局十分留心,对朝臣的忠和奸、庸与能看的很清楚。嘉靖朝是明朝道德崩溃的分水岭,以严嵩为首的奸臣已经成集团化活动,民间逐渐形成了“笑贫不笑贪”的恶劣风气。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朱载垕能够体察民情,也痛恨奢侈浪费,逐渐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作风。

懒惰皇帝

嘉靖四十五年,老皇帝病逝,朱载垕登基,改元隆庆。此后的史书中,隆庆皇帝似乎做了不少事:他先是把自己父亲宠信的术士统统赶出朝廷,之后强行停掉了自己亲爷爷“睿宗”朱祐杬的庙享,接着任用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等贤臣,为明朝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但是,这一切的功绩,却在两位大臣的上疏中露了原型。

隆庆三年,尚宝丞(就是管理皇帝玉玺的官员)郑履淳上了一封奏疏,其中说道:“陛下御极三祀矣,曾召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赏纳一谏士,以共画思患豫防之策乎?高亢睽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宫闱违脱珥之规,朝陛拂同舟之义。回奏蒙谴,补牍奚从?内批径出,封还何自?”

如果翻译过来,就是一封郑履淳控诉皇帝太懒的控诉书:您登基三年了,曾经召见过一位大臣来谋划天下吗?所批复的奏折,都是您亲手写的吗?这简直有些指责的意味了。

隆庆四年,刑部主事陆树德也曾上疏,其中说道:“上下交为泰,今暌隔若此,何以劘君德,训万几?”

翻译过来,就是和皇帝说:大臣和皇帝必须沟通顺畅,天下才能安康。如今两者都已经快要隔绝了,皇帝还有什么办法去教训万民呢?

这两个人,后来的待遇不同。郑履淳被皇帝打了一百板子,削职为民。而陆树德则是被冷处理,从此没有再升迁。很显然这两个人都说到了皇帝的痛处:太懒,不爱上朝,和大臣基本不见面。

好色皇帝

和懒相辅相成的,就是隆庆皇帝的好色。明朝皇帝普遍毕竟好色,后来崇祯皇帝曾经破案,发现太监、宫女经常在身上携带可挥发性的媚药,这才让皇帝们迷了心智。但是很显然,隆庆皇帝不是这样的,他是自己主动地服食这些药物的。他对女性的心理需求,远大于生理需求,所以才会在壮年之时冒险服药。后来据说副作用很大,皇帝的下体每天都“跃跃欲试”,不能自已。所以他才会不停地在后宫流连,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隆庆皇帝对女子的需求量同样非常惊人。他多次从民间拣选秀女充斥后宫,每次选拔都是三百多人。这些人进宫,皇帝可是没把她们当做杂役人员,而是随时与之云雨。而女子只要博得了皇帝的欢心,自然也就会被封为妃子。也正因为如此,隆庆皇帝的妃子数量很多,光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中,就册封了十三位妃子。这还是级别比较高的妃子,较低的选侍还不算。

而且,隆庆皇帝对自己的好色,没有任何道德压力。大臣有时候会进宫请示工作,经常会看见皇帝拥着美女,爱答不理的和大臣说话。更有甚者,隆庆宫中的茶杯、摆设,上面所绘制的内容也是不堪入目。

好色带来的后果,就是皇帝身体健康的崩溃。长期的好色生活,掏空了这位“辛勤”的皇帝。在经历了6年的折腾后,隆庆皇帝在自己36岁那年驾鹤西游,把江山交给了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朱翊钧。

莫名其妙的繁荣天下

与皇帝的懒惰、好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明的江山在隆庆时代,进入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小高潮。

首先是北部最主要的边患,在隆庆时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曾经进攻过北京城的蒙古俺答汗,由于老来好色,抢占了孙子把汉那吉的女人,导致把汉那吉投降明朝。俺达得知后,立即陈兵边境,向明朝要孙子。结果在高拱、张居正的策划下,用把汉那吉换回了投奔蒙古十余年的汉奸赵全。双方又借此机会,恢复了封贡互市。蒙汉两族从此开始了长达三百年的友好交往,蒙古边患被彻底解决。

其次是海禁的开放。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打击海盗和走私,曾经制定了严格的禁海令,号称“片板不得入海”。这个政策随着岁月的发展而过时,成了嘉靖年间倭寇之乱的主要成因。到了隆庆这里,索性将海疆全部放开,任由百姓做海外生意。这一举动史称“隆庆开关”,成了明朝之后的一项国策。从此之后,中国生产的茶叶、瓷器和丝织品很流畅地销往东西二洋,给大明朝换回了大量的白银。据学者王裕巽的研究,从“隆庆开关”开始到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计3亿3千万两,为这段时间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大明朝一下子,成了世界的经济中心。

上如标枝

隆庆一朝,是明朝的倒数第二个发展高峰。之所以一个懒惰的皇帝能够创造这样的盛世,和他用人不疑的治国方式分不开。隆庆皇帝十分新任自己的老师高拱,也十分新任日后将大明朝再次推向高峰的张居正,哪怕有人进谗言,也不曾对二人有过一丝怀疑。如此一来,这二人自然拼命为隆庆卖命。而作为一个皇帝,事无巨细地进行具体工作本就不应该是常态,既然有了得力的助手,放手让他们做就是了。古代的很多著名皇帝,比如说唐朝的唐玄宗、宋朝的宋仁宗,也和隆庆皇帝一样,都是靠着用人,才将国家推向繁荣的。所以说,隆庆皇帝是明朝最会做皇帝的人,没有之一。《庄子.天地》中有一句对国家治国的经典理想,叫做“上如标枝,民如野鹿”,隆庆皇帝即使不算做到了这一点,也相差不大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