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昼属于“希翼”皇位的那一种人,和三爷胤祉有得一拼,都是聪明灵透的人,只是皇位确实与己无缘,所以以造学或者闲散为名,当着自己的王爷。
弘昼读书倒背如流,一点即透,这在弘昼很小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的五阿哥弘昼是一个从不干预朝政,只知玩耍享乐,并且和道士和尚打得火热的一位“荒唐王爷”,这位看似荒唐却十分清醒也十分聪明的五阿哥的基本原则就是绝不窥视权力,不干政不办差,通过自己的荒唐以图自保。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荒唐的王爷,却在雍正四年八王爷允禩勾结关外铁帽子王对雍正进行逼宫,试图扳倒雍正的事件中,扮演了一个“糊涂角色”。
他和三阿哥弘时一起到丰台大营代表雍正去慰问关外进京的铁帽子王时,为弘时假传圣旨做了旁证,并且因为他的旁证,使得八阿哥胤禩和关外的铁帽子王们实现了关外进京的四千铁骑“共管”京郊丰台大营的防务的目的。
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八阿哥胤禩接管了丰台大营的防务,八阿哥手里有了兵权,逼宫的把握就更大了。
五阿哥弘昼似乎是犯了一个大错误。
一向不参与朝廷政事的五阿哥弘昼为什么会和三阿哥弘时一起去丰台大营?弘昼为什么会给弘时的假传圣旨背书?弘昼是不是在丰台大营就已经看出了事态不对?他为什么没有当着八阿哥以及铁帽子王们的面及时纠正弘时的“假传圣旨”?
这些疑问,我们还要从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寻找答案。
按照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交代,八王爷允禩的这一次“逼宫”,经过了非常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布置,按照八王爷允禩的说法就是“已经有了九成的把握”。一般来讲一件事有九成把握的话那就算是“十拿九稳”。
八王爷允禩的计划,最重要的是有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是向雍正提出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
第二,是用拥戴弘时上位为诱饵,拉三阿哥弘时入伙。拉弘时入伙的作用有两个,除了由弘时提出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的建议外,另一个就是由弘时假传圣旨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
第三,就是收买隆科多以控制京城内的防务。
有了这几个关键环节的支撑,八阿哥胤禩和关外的铁帽子王们就可以在皇宫内的朝会上大胆的向雍正发难,相信雍正应该是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八阿哥胤禩的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一直是顺风顺水,在这个过程中,唯一出了一点麻烦的地方就是在八王爷和关外铁帽子王们在丰台大营试图接管兵营的防务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阻力:丰台大营的两位提督提出丰台大营的防务没有雍正皇上的旨意或十三王爷的手谕是任何人不能干预。 八阿哥胤禩倒也不生气,他说,别着急,传达升值的人马上就到!似乎是胸有成竹。
那么传达圣旨的人是谁呢,就是三阿哥弘时和五阿哥弘昼。 果然不一会三阿哥弘时和五阿哥弘昼就到了丰台大营。
其实,八王爷允禩关于传达旨意的暗示,是设下的圈套,让丰台大营的两位提督认为这两位皇子就是来传达雍正的旨意的,实际上这两位阿哥是奉雍正的差遣前往丰台大营代自己慰问驻扎在丰台大营的铁帽子王们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受命传达什么旨意。
这两位皇子到了大营之后,八王爷允禩和三阿哥弘时就开始演戏,允禩问弘时:皇上关于整顿旗务是怎么说的?弘时说:皇上说关外铁帽子王进京既要整顿旗务,也要整顿旗营的防务。然后,弘时问弘昼:五弟,皇阿玛是不是这么说的?弘昼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给予了证实:皇阿玛就是这么说的。
弘昼的一句话,坐实了铁帽子王们带来的四千关外铁骑共同管理丰台大营的防务的正当性——这是皇上的旨意。关外的铁帽子王带来的将佐顺理成章的共管了丰台大营的防务。
但是,八王爷允禩还是忽略了一点,“共管”不是“接管”,就这么一点差异,最终导致了十三王爷胤祥在知道丰台大营被关外铁帽子王带的兵共管(控制)之后,极速赶到丰台大营迅速结束了共管,夺回了兵权,并把关外铁帽子王带来的共管将领抓起来了,这是后话。
五阿哥弘昼和三阿哥弘时一起去丰台大营的唯一使命就是代雍正慰问关外的铁帽子王,本来这个差事是轮不到从来不问政事的荒唐王爷弘昼,但是,因为雍正的四阿哥弘历被雍正给支出去到河南江苏去巡视了,弘昼算是被临时抓差,是无意当中被搅进这个局里的,迷迷糊糊的被三阿哥弘时利用了一把。
其实,在电视剧当中,八阿哥胤禩的逼宫还处在布局阶段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雍正和十三王爷胤祥的警觉。
三阿哥向雍正提出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协助办理整顿旗务的建议的时候,雍正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谁教你这么说的?——他不相信弘时有这个能耐想出这么个好主意。
另外 病中的十三王爷胤祥也提醒雍正:老八和关外铁帽子王走的很近,小心这是一个圈套。雍正似乎已经胸有成竹:没关系,是脓包早晚挤了他。 然后他们决定让弘时全面参与,让弘历出巡,躲开了是非也算是保护了弘历,在这个时候,雍正的内心就已经把宝亲王弘历视为接班人了。
正是这样的安排,弘昼才有机会(尽管他并不情愿)和弘时一起去丰台大营。 在丰台大营弘昼是没有思想准备把自己的话当成传达圣旨,他本以为只是看望铁帽子王们然后陪他们说说话,没成想他的话音刚落,铁帽子王手下的将领就共管了丰台大营的防务。 弘昼有点傻眼了——什么情况啊?
其实五阿哥弘昼说的话也不算不是“假传圣旨”,他的话应该算做事“误传圣旨”——他的背书不是“空穴来风”。
不关心朝廷事务的这位荒唐王爷没搞清楚“兵务”和“防务”的本质区别,l务”是一回事。
当关外铁帽子王进京的时候,张廷玉曾经提醒雍正:铁帽子王们带来了四千关外铁骑一起进京了。张廷玉是想让雍正有所防范,但是雍正似乎胸有成竹:既然带来了兵,正好,把旗营的兵务也顺便一起整顿整顿。说这话的时候弘时和弘历都在场。
所谓兵务,就是训练士兵,没有调兵的权力,所谓防务就是专指调兵的权力,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相信当五阿哥弘昼看到丰台大营被共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情况不妙,他好像是被人挖坑,这个挖坑的人就是他的三哥弘时。
但是,他已经无法改口,君无戏言,他不可能在传达了旨意之后马上出尔反尔,那样的话麻烦更大,并且他已经无法说清楚。所以,他没有敢在丰台大营里对三阿哥弘时提出疑问。 但是弘昼很清楚,这件事非同小可,所以在回京城的路上,弘昼向弘时提出:我怎么觉得不大对劲儿啊,皇阿玛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啊!
弘时利用弘昼达到了目的,此时倒打一耙:那你刚才为什么不说?看待弘昼急了,弘时来了一个缓兵之计:没关系,既然说错了,回头让他们改过来不就没事了? 弘昼从弘时的态度上更加确认这里面恐怕有一个大的阴谋,他已经犯下了大错,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及时止损”,所以,他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在紫禁城里堵上了正要上朝的十三王爷胤祥。
他告诉他的十三叔:丰台大营被铁帽子王的兵“共管了”。 胤祥立刻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和紧迫,他马上掉头出宫,并告诉弘昼:如果有人问的话就说我身体不适去看太医了。
弘昼的止损是及时有效的,十三王爷及时的夺回兵权,粉碎了八王爷允禩的逼宫阴谋,这要比在丰台大营直接发作揭穿“假传圣旨”要有效很多。在丰台大营,弘昼的话,尤其是否认自己所说过的话,除了引来“杀身之祸”之外就没什么实际的作用了,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是他弘昼被人算计了,这个“假传圣旨”的锅他已经背上了,想甩是甩不掉的,他能做的只有想办法止损。
在这个问题上,五阿哥弘昼是明智的,这个荒唐王爷一点也不“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