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使用上,航空武器从机枪进化到航炮当然具有必然性,但二战时期20mm口径的航炮被大量使用,则大多是一种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大部分的20mm航炮都源于瑞士“厄利孔20mm加农
战术使用上,航空武器从机枪进化到航炮当然具有必然性,但二战时期20mm口径的航炮被大量使用,则大多是一种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大部分的20mm航炮都源于瑞士“厄利孔20mm加农炮”(Oerlikon 20 mm cannon)这个祖先,然后又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引进、山寨、绕专利研发变成了当年通行世界的速射武器。
王司徒为大家粗略罗列一下二战比较常见的20mm航炮:
美国:AN M2
英国:西斯帕诺MK1、MK2
德国:MG FF 20 、MG151/20
苏联:施瓦克20mm、别列津B20
法国:西斯帕诺 Hs.404
日本:99式、HO-5
这些20mm机炮有自己的特色,但与它们并行的还有一大堆7.7mm、7.62、7.92mm、12.7mm、13mm、15mm机枪,以及23mm、37mm、40mm、50mm等口径的机炮,它们只能算是个花在丛中笑吧。
20mm机关炮源于厄利孔,然后又开枝散叶,老王试着用自己的积累阐述下这个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个叫莱因哈特·贝克尔(Reinhold Becker)的德国人设计出了一种20mm速射机关炮。这个人已经不可考了,他的设计最终卖给了瑞士的军火公司。
设计最后落到了大名鼎鼎的瑞士厄利孔公司(Oerlikon Contraves)手中,莱因哈特的机关炮也很快成了厄利孔的拳头产品,并开发出FF\FFL\FFS三种版本。这三个版本没有什么口径的不同,都是20mm,唯一的区别的弹身长度和装药。
时间拨回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西斯帕诺·絮扎公司(Hispano Suiza)首席设计师马克·波吉特(Marc birkigt)为“斯帕德”S.Ⅻ(SPAD.12)战斗机设计了几款轴炮,其中最大只的口径为37mm,此机一出,吓得浮世苍生屁滚尿流,直言没见过如此巨的管子安在飞机上,还为这架SPAD.12起了个“大炮鸟”的绰号。
老实说法国人的这次尝试很不成功,37mm炮在那个年代并不适合装在飞机上,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使用机炮的迫切需求。对于空重601kg,最大起飞重量856kg的“斯帕德”战机来说,37炮太重,发射时的风险也过大,对空不能有效对付敌方战机,对地又没有炸弹威力大,何必呢?
所以“大炮鸟”和马克·波吉特的轴炮没有成为法国战机的主流,后面“斯帕德”S.VIII(SPAD.13)的武装仍然是两挺维克斯.303in机关枪。
但是法国人的确具有比较深邃的眼光,他们认为战机上大威力速射炮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在不久以后,法国人一看到厄利孔打的广告,便进口了不少厄利孔FFS 20mm机关炮,并谋求引进。
结果问题卡住了,厄利孔因为专利权问题不愿意简单的将武器技术卖给法国人,与厄利孔闹翻的法国人干脆自己拆了厄利孔的技术进行开发,由西斯帕诺·絮扎首席设计师马克·波吉特承担了这个计划。
马克·波吉特参考了厄利孔的原设计,意大利设计师阿尔弗雷德·斯科蒂的枪械设计,然后加入了卡尔·施威布留斯的枪机闭锁机构,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轴炮经验,最后在自家Hs.7/Hs.9基础上捣鼓出了通过卡铁偏移进行枪机闭锁的20mm机炮,这便是西斯帕诺Hs.404(Hispano Suiza HS.404)这门神器。
这个炮童鞋们划重点,因为它是一种早期神教,名为二厘神教,号称王牌神机同盟正统2K夺命按住就碎,而且极端鄙视M2/3 12.7mm航空机枪这种弹幕狗。
其实Hs.404与厄利孔FFS的差别并没有很大,主要在于导气方式上法国货做了一点调整。怎么说呢,有点像现代为“填补空白”,而故意避开别人专利要点而开发的东西。
配合上发动机的Hs.404成了法国人的利器,在莫拉纳-索尔尼埃406、德瓦蒂纳D.520、马塞尔.布洛克MB.152战斗机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这里奉劝玩战雷的童鞋悬崖勒马,D.520就是法系!)
在苏联战场上大出风头的美援装备P39“飞蛇”(美国档案称之为P400)装备的也是Hs.404 20mm机炮。不过这是后话,当时Hs.404的路还没走完,法国的战争就走到了尽头。
上图,德国的MG FF 20mm炮
暂时把法国Hs.404放在一边,我们再来看看厄利孔机关炮。瑞士公司后来估计也是想通了,开始四处扩散自己的武器,而正在谋求军国主义扩张的日本和德国在1936年成为了他们的客户。
德国人引进了厄利孔FF 20mm炮的技术,直接生产出德制的MG FF 20mm机关炮,只不过将厄利孔FF的20×72mm炮弹改成了20×80mm。
在瑞士技术人员的帮助下,1936年日本海军在旗下富冈兵器制造所对厄利孔FF和FFL机关炮进行了仿制,由此得出了99式1型和99式-2型航炮。
同样,在1935年,美国购买了不少厄利孔机关炮,但是美国陆航对机关炮这种东西兴趣缺缺,海军则对厄利孔高炮的能力有点不买账,他们是准备拿来防空的,厄利孔弹药的初速让他们不满意。
当时的英国也成为了厄利孔的客户,但他们的订单没拿到多少。1939年因为波兰问题,英国与法国组成联军撕逼德国,结果1940年没几个月就来了个敦刻尔克大撤退。这种情况下瑞士自然不敢捋德国虎须,但本着厚道的原则,瑞士人干脆让厄利孔公司直接在英国生产起了20mm机关炮。
后来英国人自己也扛不住了,无奈20mm机关炮的需求量实在是大,海军、空军、陆军都排着队等着领这种武器。连美国人也掺和进来,从租借法案中扣除物资,让英国生产厄利孔再运回来。
焦头烂额的丘吉尔首相为了加个战争税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砸锅卖铁连家里叉子都融了支援工厂造飞机,哪里还有工夫管美国人的订单?所以他们干脆一脚把在英国的厄利孔生产机构踩成两半,送了一半给美国。
可惜时间过于短暂,截止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开干,美国人只憋出了300门厄利孔20mm炮,这些炮用到航空中的基本没有,大多成为武装商船的防空炮,或者用来小范围的替代军舰上的12.7mm机枪。整个二战美国人生产了12万挺厄利孔20mm炮,好像全都在地上海上消化了。
再回到法国人的Hs.404这条线上来,20世纪30年代厄利孔不断卖炮的同时,法国人也很快将自己的同类产品Hs.404拿出来竞争市场,英国人此时成了第一个客户。
皇家空军对自家那傻儿子一样的7.7mm飙水枪早就唾弃了,一款实用型的20mm机炮无疑是困了有人送枕头。
西斯帕诺·絮扎公司根据英国战机的特征,对Hs.404轴炮进行了改造,通过马塞尔.布洛克MB.152战斗机的两翼安装经验,将轴炮成功的移植到了英国战机的两翼上,让“飓风”等机头空间不足的战机成功用上了20mm的大炮。
后来西斯帕诺·絮扎公司干脆想办法离开了危险的法国,带着大部分资财转移到了英国,这其中就包括Hs.404轴炮的完整技术。经过系统改进的Hs.404被称为“西斯帕诺MK.1”20mm机关炮,大量装备在“旋风”、“喷火”和“英俊战士”等英国战机上。之后,他们又开发出弹链供弹的MK.2型,这一型的西斯帕诺20mm机关炮成为英军战争中使用最普遍的传家宝。
因为西斯帕诺20mm机关炮的初速和弹道性能优于厄利孔20mm炮,因此英军使用此炮获得了比较多的名气,也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
美国海军对航空机炮比较上心,有西斯帕诺这种轴炮技术,也就无需在厄利孔上再费神了。所以他们对西斯帕诺公司提出了技术引进谈判,并发起了一项旨在研究航空机炮的的“T31”计划。
“T31计划”说是研究,其实更倾向于采购,它的核心内容就是3万门20mm炮的采购工作,可当时的厄利孔憋了许久才300门产量,完全就是不够看。这3万门的订单一扔到丘吉尔的办公桌上就把英国人逼疯了。好嘛,不用找法国人啰嗦了,这技术你们赶紧拿走!
上图,那种炮身整流罩是英国人在二战为20mm炮开发的配件,不过绝大部分配件都是美国开发的。
于是美国人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通过MK1、MK2型炮的技术,在扯皮拉筋许久后,生产出了自己的AN/M2。
不过AN/M2在网上有个笑话,说是美国生产部门搞错了公差,按照76mm炮的单位,生产出3万6千门不能用的废品,导致美国海军和陆军在1943年前都没有能用的机炮,后遗症一直延续到朝鲜战争时,一些F86还在使用12.7mm的M3航空机枪。
老王提供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当年美国引进技术时政治局势不好,戴高乐自由法国与美国因为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闹得离心离德,这导致美国的机关炮计划难产。后来美国人在制造AN/M2时,又因为原图纸问题,误改了英国人对Hs.404弹膛的一个1/16的长度压缩,最后导致大量AN/M2出现了不该有的问题,所以说并不全是公差的原因。
上图,直接挂Hs.404的钱斯沃特F4U战斗机
另外有几个机炮与厄利孔和Hs.404没有关系,它们是从大口径机关枪发展而来。
上图,伊尔2攻击机的机翼带有2门ShVAK 20mm炮
比如苏联的施瓦克20mm,它取材自苏联ShKAS7.62mm机关枪,苏联人将这支武器放大,制造出名震江湖的ShVAK 施瓦克20mm机关炮。拉沃契金和雅克战机大量装备了这种机炮,将德国人活脱脱揍亡了国。
上图,Berezin B20 cannon
毛熊这种简单的放大思维后来又导致诞生了第二款20mm航炮,他们将别列津UBS机枪放大改膛,于是别列津B20-20mm航炮就出来了。有江湖传言三斤伏特加配三门别列津,布尔什维克可以惩罚全世界。
日本人的Ho-5 20mm航炮也是通过机关枪放大得到的,这种装在Ki-84“中岛疾风”战机上的航炮原型取自美国M2勃朗宁重机枪。
日本人山寨的勃朗宁被称之为Ho-103,陆航的Ki-43“隼式”战机采用了这种机枪。经过扩膛后的Ho-103即为Ho-5,恐怕美国人也没想到自家传家宝这么容易就能变成实用化机关炮,而且后来日本人还搞出了30mm的Ho-155。
上图,Ho-155 cannon
总的来说,20mm机炮在二战中被使用的原因无外乎空战的需求,这点从英国战机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他们的战机很强调截击性能,这与不列颠空战中对德国轰炸机的拦截脱不开关系。
上图.正在用20mm Hs.MK2航炮撕扯航船的“英俊战士”重战斗机。
航炮在攻击能力上远远超过机枪,乃至20mm航炮也不够用了。
这种场面远比电影上看到的凶残,“弹雨”并不是夸张,而且每一个水柱比你家屋都高。
使用了MK1和MK2的英国战机火力非常凶猛,20mm机炮获得了远超7.7mm枪弹的火力,“旋风”、“英俊战士”这类装上后,还能通过密集的火力硬生生揍沉德国军舰,火力强度从暴雨进化成山洪。
上图,美军战机挂载的75mm航炮
德军为了反坦克开发的JU87G型轰炸机,挂载Flak18 37mm反坦克炮
苏德战场上大量使用大口径航炮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许多战机除了格斗,还需要对地强袭甚至反坦克,火力更强的炮火比机枪更能压制地面火力。
上图,美国海军F6F“地狱猫”战机采用了6挺12.7mm机枪。
美军走了不一样的路,不管怎样他们的航炮算是难产了,但12.7mm的机枪在对阵日本战机时反倒更加好用,瓢泼般的.50BMG燃烧弹可以轻易的带走让掘越二郎“轻量化”带歪的日机。陆航则更强调长时间护航能力,以驱逐为主。
反倒是日军,为了应对皮实耐操且火力强大的美军轰炸机、战斗机,它们不得不提升自己的火力,否则靠7.7mm仗就没法打了。
上图,1943年,苏联战场上配备了MG 151 20mm航炮的梅塞施密特BF109 G2“古斯塔夫”战机。
德军与日军的道理极为近似,这也是一种战争的必然性,对方的火力全面超越了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升级自己的火力到对等程度呢?
那么就结束在这里了,老王感谢您的阅读,昨天有人说我写阿三写的太浪,这篇真的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