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母是古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是焦仲卿的母亲,刘兰芝的婆婆。
读过这首叙事诗,我们了解到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的破灭,两人最后走向了不归路。
人们不仅要问,这对恩爱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开篇
关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众说纷纭。悲剧的源头除了指向客观的封建家长制外,更多的人把主观的原因指向焦母,认为她的专横的性格害死了两个年轻人。
我一开始也是认同这些观点,可是等自己也成为了家长。对焦母的看法产生了一些改变,至少我觉得焦母没有以前那样令人讨厌,甚至有了几分理解。
为什么这样说?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孔雀东南飞》的文本对焦母带有偏见,忽略她的感受。
作为家长,焦母当初并没有反对焦仲卿娶刘兰芝,而且是非常赞成的。何以见得?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从原文的描述,焦母送给刘家的聘礼是非常丰厚,当初对刘兰芝是非常重视的。
那么婆媳关系为何突然恶化,变得水火不容呢?原文只有焦母一句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焦仲卿为刘兰芝求情
读者很容易会觉得焦母为人专横,心胸狭窄,从而对刘兰芝充满同情。
这首诗是出于同情焦仲卿和刘兰芝写的,对他们充满了正面的描述。而焦母则是反面人物,她连给自己辩护的机会都没有。
正反双方没有对等平台进行辩论,是不会有正确的结论的。
焦母讨厌刘兰芝的深层原因。
关于焦母讨厌刘兰芝的原因,主要有几个说法:1、门第说;2、无后说;3、恋子说;4、婆媳性格不合说、5焦母妒忌说等。
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刘兰芝的生活习惯过于奢侈,焦母的勤俭持家产生了矛盾。
刘兰芝的门第其实比焦仲卿的更好才对。从刘兰芝被休回家不到十天,县令、太守先后来求婚,证明刘家门户很高。
刘兰芝拜别焦母,说自己是“生小出野里”,纯粹是给台阶焦母,方便以后自己跟焦仲卿复合。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刘兰芝属于下嫁给焦家,否则焦母也不会给这么厚的聘礼,这也是焦仲很满足这段婚姻的所在。
刘兰芝出身很好,所以生活不免带有奢侈的痕迹。她跟焦仲卿分别前讲到自己物品,完全是一个富豪小姐的标配。
妾有秀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焦仲卿只是个小官吏,他的工资根本维持不了这么奢侈的生活。他不可能在婚后送了六七十箱衣服给刘兰芝的,只能说明这些都是刘家的嫁妆。
焦母作为寡母,如果不勤俭持家,很难养大焦仲卿。所以她必然希望自己的儿媳妇,也有这种精神。
可是刘兰芝嫁过来时,才17岁,正是一个青春期都没过的少女!正是喜欢打扮、喜欢刺激、喜欢享受的岁月!
十七为君妇
你叫她节俭,生活朴素,而她偏偏生于富豪之家。这不是一种明摆的矛盾吗?
虽然最后刘兰芝顺从了焦母的要求,每天织布,这当中肯定经过了不少明里暗里的冲突,只是诗歌里护短没有说出来而已。
焦母主张休了刘兰芝,是因为她认为刘兰芝不适合兴家的好媳妇。东家的秦罗敷看来符合焦母的心意,所以才叫自己的儿子娶她。
刘兰芝辞别焦母,盛装打扮,有人说是为了抗议焦母,我看更像是刘兰芝平时生活习惯,所以焦母看到刘兰芝如此冥顽不灵,才“怒不止”。
焦母并非恶意,只是为儿子着想。
古人崇尚节俭兴家,如果自己儿子娶了个花钱如流水的老婆,做父母的哪有不干预的?
虽然刘兰芝没有乱花钱,但是生活保留了太多大户人家的奢侈作风。
焦母一开始想通过强迫刘兰芝劳动,磨练性情。还有刘兰芝跟焦仲卿新婚后聚少离多,如果刘兰芝不劳动,整天无所事事,难免会招蜂引蝶,生出事变,做出对不起焦仲卿的事。
没想到刘兰芝为人刚烈,口服心不服。焦母觉得她不听话,不是焦家的贤妻良母。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停息。
为什么休刘兰芝的时候,焦母不直接说明原因呢?只因焦家不如刘家,如果说自己家钱不多,叫刘兰芝生活朴素,岂不是向别人认穷?焦母打死都不能这样讲,因为她要爱护焦仲卿的名声。
焦仲卿要自杀,焦母故意说焦仲卿是世家子,将来登台阁,只是激发焦仲卿的生存意志,而不是焦家真的是大户人家。
由此可见,焦母所有出发点都为焦仲卿着想,只是焦仲卿为情所困,不理解焦母的一片苦心。
后记
焦母不一定是坏人,她出于对焦仲卿的关心,觉得刘兰芝不适合自己的家门作风,因此迫使焦仲卿休妻。
刘兰芝对焦仲卿一往情深,两人不顾后果,为情献身。
这就是做家长的难处,有时候你为子女着想,但是子女不是这么认为。
死者为大,自然得到很多同情。可是那些为子女劳累终身,为他们前程着想的家长们,谁又为他们苦心流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