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点体会吧,我敬奉的信条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在头条里结识了许多好友,你关注支持我,我定予以回报。至于个別骗粉的,我必取关。取关前我会先礼后兵。给他打个招呼,做到仁至义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每每看到这句诗意的话,都仿佛闻到玫瑰的余香,而这余香,芬芳的不仅仅是受花人和赠花人。
为何?你帮助了的人,可能是不指定的个体和不可预见是否以后会再有接触的人,看到别人因你或大或小的付出而受益,你更感受了自己对于别人的价值,这种满足感和安宁,是对你莫大的肯定,但绝非要求被回报的心思,可以说正因为无私的善行,才有芬芳的基础,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此。对于受花人,她因你的善行而感动和受益,她自己更会思量,让这份爱或者善意善心传递,让这朵花芬芳更多人,这个时候,这种善行会延续,会一直传递,每一个加入此链条的人,都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会发自内心,不遗余力地往下传递,一直影响更多人,而因为如此,周边形成一种善意和无私奉献的磁场,越来越多人参与时,这个磁场会越来越强大,因此又会惠及任何人,对于第一个发起人,第一个传递芬芳的人,他本无意被回报,但也许某一天,无数人传递和延续的善行又会惠及其人,这纯属可遇不可求,故而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不仅仅芬芳的是手花人和赠花人,更芬芳的是一种爱与善心汇聚的磁场。
至于平日帮别人忙,也确实是本分之外的付出,如果本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心态,与上无二。但如果基于:“他帮过我的忙,我应该去帮他”,或者“今日帮他下,兴许以后他能回报我”这样心态来说,等于对你自己的付出其实是报有期望的,这种甚至隐含了对等回报的期望,有点明码标价的感觉,已经超出了“赠人玫瑰”的范畴,故而你期待的并不是手留余香,而可能是一朵玫瑰换回一朵百合或者换回一笔等值的钱,这当然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非常符合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文价值,但它已经无法再与手留余香相提并论,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动机,造就了他们完全不同的层次。且如果万一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很容易因此导致关系失衡,事情显然又复杂起来了,归根到底,还是动机使然。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者,因心无杂念因而更通透,因此虽在帮人,虽可能无获,惠的换是自己。
只是,不是任何人都有这样的心无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