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有可能出现一个让网友发挥想象,将课本知识用风趣的语言编辑成故事的软件?

一滴水中有多少微生物?
既然昆虫有趋光性,为什么昆虫不齐刷刷地奔向太阳?
人眼相当于什么样的相机?
你的密码安全吗?
氰化物中毒究竟是什么?
日本福岛事件后,中国群众疯抢食盐。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4:30:41

一滴水中有多少微生物?

既然昆虫有趋光性,为什么昆虫不齐刷刷地奔向太阳?

人眼相当于什么样的相机?

你的密码安全吗?

氰化物中毒究竟是什么?

日本福岛事件后,中国群众疯抢食盐。可从初中的化学中我们明白以加碘盐来防辐射简直是杯水车薪,没有什么作用。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呢?

你能想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你能否用我们从小就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解答这些问吗?

也许知识人人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应用。不能应用的知识,就像课本上万年不变的公式,老师口中枯燥又唬人的习题,叫人学起来提不起兴趣。

那么,该如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呢?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课本上的知识,都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一个结论得出新的推论,是成型的知识。也就是说,它们作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被灌输到我们的头脑中——我们拿它们去解决问题,或者考完试之后把它们忘掉。对我们来说,这些“知识”,几乎是“科学”和“正确”的同义词。而事实上,大部分的知识在被人类发现总结的过程中,都是基于对某些现象的观察和推测进而不断实践得出的,这其中往往经历了各式各样曲折甚至波澜壮阔的故事。就像伽利略观察太空得出地球绕着太阳转,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这个过程,与课本上对知识的陈列和推论大相径庭,却与课本上的小字内容有些相似——那些记述了科学家轶事的小字内容和老师们在课堂上颇为简略却生动形象的介绍往往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了解这些科学故事,就如同经历知识总结的过程,能让我们同先人一样,从现象中观察、假设、实践、总结出客观规律;同时能让我们在洞悉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一种练习,对科学思维的练习。

《课本没有告诉你的有趣科学故事》为读者们精选了来自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知乎以及微博的知名科普作家笔下最丰富生动,也最能让人对产生科学兴趣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科学话题的故事,尽管涉及的知识背景五花八门,就像它们的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一样,但它们都有相同的本质:以一个我们熟悉的现象带我们领略并享受洞悉客观世界的过程,用鲜活的语言,告诉你一个科学话题的来龙去脉。

读完这些故事,你记住的,可能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甚至或许,那些知识你本来就已经完全知晓——更重要的是,你将知道,这知识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它的成型,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差别只在于什么时候、由什么人、通过什么样的契机来推动它的完成。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如果只是一味的给他们灌输太专业的语言,会让他们觉得抽象,枯燥,无趣。当然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语言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