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后来,刺杀希特勒的计划一直都有,只不过1944年7月的那次实施的程度最深,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谋划刺杀希特勒的主要为贵族出身的德国国防军高级军官。
一、咱们可以先看看
不是后来,刺杀希特勒的计划一直都有,只不过1944年7月的那次实施的程度最深,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谋划刺杀希特勒的主要为贵族出身的德国国防军高级军官。
一、咱们可以先看看什么是国防军,什么是党卫军。整体来说,两者都是30-40年代德国的武装力量。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的合法的武装力量,在1871年德国建国时候就存在,国防军将领不都是纳粹党员,是正规的职业军人,有较高的素养。将领很多是传统容克贵族出身,比如,传统的东普鲁士(战后已经被割让给了波兰等国)的贵族家庭就盛产国防军军官。名字里面有冯(von)的都是贵族出身,比如冯.曼施坦因,冯.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的国防军上校)。他们崇尚骑士精神和贵族荣誉感。
冯.施陶芬贝格伯爵。施陶芬贝格家族是德国南部一支天主教的贵族,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列祖列宗多是教堂主持、政府官员和高级将领。冯·施陶芬贝格伯爵的父亲是符腾堡王国的将军,母亲是普鲁士军队改革家——格耐森瑙元帅家族的女伯爵。
虽然,党卫军整体地位要高于国防军,但是往往受国防军鄙视。党卫军是德国纳粹用来控制德国社会各界的私人武装和工具,类似纳粹党的私人打手团。里面的成员鱼龙混杂,比如他们的头头——希姆莱,出身比较低微,父母都是普通市民,自己当过养鸡场负责人。很多党卫军高层出身都不高,所以加入党卫军成了许多底层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会地位的捷径。因此,国防军里面的冯(von)们看这些党卫军难免有那种大城市精英看山区文盲和城乡结合部流氓的意思。
电影《刺杀希特勒》剧照,“女武神行动”谋划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国防军贵族军官,多数名字里面都有冯(von)
电影中,立场摇摆不定的警卫营长雷麦尔少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中的雷麦尔虽然是国防军将领,但同时也是一名纳粹信仰者,甚至在战后还不遗余力的传播纳粹遗毒。
虽然国防军里面也有诸多坚定的纳粹党支持者(比如上图雷麦尔少校),但不少高层军官还是认为忠于德意志要远胜于忠于元首本人,所以有了第二点解释。
第二、搞掉希特勒的计划三十年代就有了,甚至闪电进攻前,一些高层就已制定了逮捕希特勒恢复民主国家的计划,并组成秘密抵抗团体。44年7月前,希特勒至少遭到过41次的暗杀。比如,43年东线的 海宁·特雷斯考夫上校,曾经把装着炸弹的白兰地送上了希特勒的专机,结果因为高空极度低温,把炸药冻住了,没成功。
44年女“武神行动”(刺杀希特勒)的原因电影里面也比较客观的还原了,除了与党卫军长期不合以外,一个重要是纳粹的种族屠杀和各种暴行,让这些原本效忠元首的军官对纳粹理念产生了怀疑和抵制,比如施陶芬贝格本人,开始也是希特勒忠实的崇拜者(亲身体验到了希特勒复兴国家,重整军队,开疆破土的威力),后来逐渐转成了怀疑、甚至厌恶(可以参考施陶芬贝格的个人日记)。
到了44年,东线早已经转攻为守,西线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录,虽然老百姓和中下层官兵被洗脑和蒙蔽,但是这些高层已经看得很清楚,德国战败已成定局,投降是迟早的事儿。但是,希特勒的性格重度偏执,信奉“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人生信条,是一定要不惜代价,死战到底的,会让德意志民族与第三帝国共存亡。
所以,在他们看来,只有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由新政府与盟军谈判,才可以利益最大化,比如争取一个相对缓和的投降条件,保全德国在1939年以前就据有的主要领土,甚至可以同苏联接着平分波兰,允许德国保留军队,避免外国军队进入德国等。总之,越早与盟军谈判就越能掌握主动权,保留越多的既得利益。
这种投降就是有条件的投降,可以保证德国尽可能多的既得利益和领土完整,而非45年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割地又赔款,还被分区占领。
但是,这个计划缺乏群众基础,而且没能笼络住其他德军高级将领,像隆美尔,古德里安都多多少少听说过这个计划和组织,但只是隔岸观火,没有提供任何实质帮助。柏林城内的反希特勒分子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并未及时解除纳粹高层的权力,武装占领柏林。甚至部分成员在得知希特勒没有被炸死后动摇倒戈,让计划中的政变亦告流产。
随后,希特勒对参与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有7000多人遭到逮捕,其中将近5000人被处死。这些曾经的政界、军界高官受尽羞辱,比如故意收走他们的裤带,让这些骄傲的贵族军官在受审过程中全程提着裤子,衣衫狼狈。死刑的实施方法也是耸人听闻:用钢琴弦勒住,挂在屠宰场的钩子上慢慢死去,行刑过程还被拍成了电影。隆美尔为此也被逼自杀。